譚躍:“走出去” 出版國際化的主要思考
2014-09-04 11:43 來源:商報 責編:徐赳赳
- 摘要:
- “走出去”、國際化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出版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未來。關于這個話題,中國出版集團做了一年多的認真思考,在此與大家交流三個方面的想法。
【CPP114】訊:“走出去”、國際化已經越來越成為中國出版業發展的新趨勢、新未來。關于這個話題,中國出版集團做了一年多的認真思考,在此與大家交流三個方面的想法。
歷史規律與中心話題
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他強調這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這個論述,揭示了大國崛起的內在規律,也展現了中國發展的一個重大未來趨勢。將歷史拉遠了看,人類5000年來一直存在著一個橫跨歐亞的世界體系,其間,上演著世界中心與邊緣地帶的興衰沉;其中,經濟擴張與文化傳播如影隨形,文化中心隨經濟中心的位移而移位。在世界歷史變遷的軌跡中,有一條基本線索清晰可見,這就是:經濟強盛則文化軟實力也隨之強盛。
再將歷史拉近了看,近500年的大國崛起同樣伴隨著文化崛起。16世紀的西班牙崛起,創造了以《堂吉訶德》為代表的文藝“黃金時代”;18、19世紀的英國崛起,創造了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經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20世紀的美國崛起,創造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眾主流文化,影響著當今世界文化格局。在大國命運變化的軌跡中,一條基本規律十分明顯,這就是文化不再是單純的文明使者,而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現在世界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一方面,發達國家的文化話語權和內容掌控力越發強勢;另一方面,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重塑世界政治文化新秩序的愿望日益強烈。
世界中心位移、大國命運更迭的規律告訴我們,國家的強盛從來離不開文化的強盛。撒切爾夫人曾說過,中國不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因為中國今天出口的只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而基辛格博士則認為中華文明會“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現象在歷史上出現”。無論國際社會如何評判,有兩種力量我們看得很清楚:一個是從歷史趨勢看,近代以來的西方工業文明促進了物質世界的極大繁榮,也導致了精神世界的深刻危機,客觀上需要中華文化的“和合精神”調節不同關系,提供一個和諧共處的精神家園。另一個是從現實力量看,伴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代化正在成為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嶄新的獨特樣本,中華文明的復興與崛起不僅由此具備了強大的物質基礎,而且正在成為一種現實潮流。
國際文化以往的交流交會、互融互通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類的共同性多于差異性,但這種共同性往往隱藏在差異性之中。差異性是眼睛看見的,共同性是思想看見的。同時,正是差異性豐富著共同性,使共同性更加生動、對立統一、循環變化、生生不息。在各種觀點、思想、體系和框架中,我們發現,人類智慧在最高處是相通的,這既是人類思想文化對立統一的內在規律,也是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所內在規定的。我們注意到,西方一批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像黑格爾、萊布尼茨、海德格爾,早就認識到中華文化的代表《周易》對人類思想的重大貢獻,早就預見到中華文明對西方文明糾錯矯正、從而貢獻于世界文明的重大潛在功能。近代著名科學家、思想家萊布尼茨博覽群書,特別喜歡中國文化。他在《中國近況》一書的緒論中寫道:“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仿佛今天匯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即匯集在歐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東方的歐洲——中國。”如果我們能將古代語境的思想翻譯成現代語境的、直白而又不失深刻、原汁原味而又生動、鮮活的思想智慧,能夠翻譯成符合外國人閱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著作,就能夠滿足人類文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相互交融、彼此借鑒的時代需求,并為解決環境壓力、價值危機、民族沖突等人類困擾提供正確的思想資源。
我們也注意到,從世界現代化的視野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質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另一條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這是13億人的一條獨特道路,因而歷史地看,其意義必將不同于過去所有國家的現代化;這是和平發展的道路,而非依靠軍事擴張和殖民統治實現的現代化之路,因而在后發國家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堅持自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國情的特色發展道路,因而必將豐富著人類的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方面。對文化“走出去”而言,現在的條件是有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功經驗,有了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形成的方針政策、經驗原則、理論制度,F在的問題是,出版如何將這些成果學術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引發研究、形成東方新的經典。
總之,中國文化的現代闡釋和中國發展道路的學術化出版,這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的中心話題,也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最根本的話語權。
歷史規律與中心話題
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他強調這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這個論述,揭示了大國崛起的內在規律,也展現了中國發展的一個重大未來趨勢。將歷史拉遠了看,人類5000年來一直存在著一個橫跨歐亞的世界體系,其間,上演著世界中心與邊緣地帶的興衰沉;其中,經濟擴張與文化傳播如影隨形,文化中心隨經濟中心的位移而移位。在世界歷史變遷的軌跡中,有一條基本線索清晰可見,這就是:經濟強盛則文化軟實力也隨之強盛。
再將歷史拉近了看,近500年的大國崛起同樣伴隨著文化崛起。16世紀的西班牙崛起,創造了以《堂吉訶德》為代表的文藝“黃金時代”;18、19世紀的英國崛起,創造了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經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20世紀的美國崛起,創造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眾主流文化,影響著當今世界文化格局。在大國命運變化的軌跡中,一條基本規律十分明顯,這就是文化不再是單純的文明使者,而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部分。現在世界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一方面,發達國家的文化話語權和內容掌控力越發強勢;另一方面,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重塑世界政治文化新秩序的愿望日益強烈。
世界中心位移、大國命運更迭的規律告訴我們,國家的強盛從來離不開文化的強盛。撒切爾夫人曾說過,中國不會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因為中國今天出口的只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而基辛格博士則認為中華文明會“作為一種永恒的自然現象在歷史上出現”。無論國際社會如何評判,有兩種力量我們看得很清楚:一個是從歷史趨勢看,近代以來的西方工業文明促進了物質世界的極大繁榮,也導致了精神世界的深刻危機,客觀上需要中華文化的“和合精神”調節不同關系,提供一個和諧共處的精神家園。另一個是從現實力量看,伴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現代化正在成為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嶄新的獨特樣本,中華文明的復興與崛起不僅由此具備了強大的物質基礎,而且正在成為一種現實潮流。
國際文化以往的交流交會、互融互通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類的共同性多于差異性,但這種共同性往往隱藏在差異性之中。差異性是眼睛看見的,共同性是思想看見的。同時,正是差異性豐富著共同性,使共同性更加生動、對立統一、循環變化、生生不息。在各種觀點、思想、體系和框架中,我們發現,人類智慧在最高處是相通的,這既是人類思想文化對立統一的內在規律,也是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所內在規定的。我們注意到,西方一批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像黑格爾、萊布尼茨、海德格爾,早就認識到中華文化的代表《周易》對人類思想的重大貢獻,早就預見到中華文明對西方文明糾錯矯正、從而貢獻于世界文明的重大潛在功能。近代著名科學家、思想家萊布尼茨博覽群書,特別喜歡中國文化。他在《中國近況》一書的緒論中寫道:“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仿佛今天匯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即匯集在歐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東方的歐洲——中國。”如果我們能將古代語境的思想翻譯成現代語境的、直白而又不失深刻、原汁原味而又生動、鮮活的思想智慧,能夠翻譯成符合外國人閱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著作,就能夠滿足人類文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相互交融、彼此借鑒的時代需求,并為解決環境壓力、價值危機、民族沖突等人類困擾提供正確的思想資源。
我們也注意到,從世界現代化的視野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質是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另一條現代化的發展道路。這是13億人的一條獨特道路,因而歷史地看,其意義必將不同于過去所有國家的現代化;這是和平發展的道路,而非依靠軍事擴張和殖民統治實現的現代化之路,因而在后發國家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堅持自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國情的特色發展道路,因而必將豐富著人類的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方面。對文化“走出去”而言,現在的條件是有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功經驗,有了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形成的方針政策、經驗原則、理論制度,F在的問題是,出版如何將這些成果學術化,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引發研究、形成東方新的經典。
總之,中國文化的現代闡釋和中國發展道路的學術化出版,這是中國出版“走出去”的中心話題,也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最根本的話語權。
- 相關新聞:
- ·中國數字出版規模緣何不大 2014.09.03
- ·_鶫v-湍S 般??柒 2014.09.03
- ·??????????? ????????? 2014.09.03
- ·尼爾森數據顯示紙書仍是世界出版潮流 2014.09.0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