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當代“畢昇”劉美松的活字印刷博物館夢
2013-06-20 16:58 來源:深圳商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第一次聽說劉美松是在三年前的報紙上,“詩人兼商人”的他“身無分文游神州”。第一次見劉美松是在今年的文博會上。
【CPP114】訊:第一次聽說劉美松是在三年前的報紙上,“詩人兼商人”的他“身無分文游神州”。第一次見劉美松是在今年的文博會上,5月17日,深圳中心書城“活字與唐詩”活動現場。面對一撥接一撥前來揀字、印詩的家長和孩子們,劉美松一臉笑容滿頭大汗,他請來的兩個老師傅和他的團隊成員已經忙了超過12個小時,面對記者,他用手觸摸著鉛字印刷的書感嘆:活字印刷出來的文字有著凹凸不平的紋路,可以摸得到,就像摸到文字的骨骼,那是文化的脈絡。這樣的話很容易讓人想起他詩人的身份。
6月18日下午,記者來到他豐臺城的辦公室,聽他講述收藏活字印刷的來龍去脈。
第一桶鉛826公斤
劉美松說收藏鉛字印刷的念頭產生在2009年,有一次在尚書吧跟朋友聊天,大家感嘆隨著激光照排的普及,鉛字印刷被淘汰,慢慢消失掉了,很可惜。以后跟孩子們講古代的四大發明,活字印刷或許都怕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劉美松本身是做印刷的,覺得自己可以做點搶救性的工作。
他知道全國各地都有新華印刷廠,不過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老家湖北赤壁。有一次回老家,他詢問當地的印刷廠還在不在?朋友正好買下了原來的新華印刷廠。他很高興,接著問鉛字的下落,可朋友說,早就當廢鐵賣掉了。他不甘心,后來找到城北的印刷廠。當時該廠已經轉換成現代印刷了,鉛字被扔在后面的屋檐下,一開始還不讓他看,經過周折,被他搜羅出來,他終于得到人生的第一桶鉛:826公斤。
他后來又發現,湖南有一個鉛鋅礦廠,那些被賣掉的鉛字在這些工廠里被熔解后做了打鳥的鉛彈。劉美松覺得心痛:本來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卻變成了一種傷害。
第一桶鉛入手后,劉美松經常通過各種途徑打聽并購買鉛字和印刷設備。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知道他在做這件事并給了他不少線索。漸漸地,一臺臺印刷機,幾架鉛字慢慢積攢起來了。
當時化肥廠有一個私人印刷廠,里面有一臺廢棄的印刷機,機器先有,房子后有。買機器可以,要拿走就得拆房,拆了當然得給人家補房價。從成本來說,豆腐花賣出肉價錢,但劉美松硬是堅持著拆掉房子給了補償把這臺機器搜羅到手。
劉美松的鉛字印刷收藏在赤壁打了一個小底子,但他知道光靠這點東西是不行的。所以2010年在他誠信百天走天下的過程中,暗地里在全國各地打聽鉛字印刷的機器。在浙江他直接把GPS定位到平陽坑,因為他知道那里的木活字印刷在當代絕無僅有,堪稱遠古印刷術的活化石。瑞安至今尚有近百人仍專門從事活字印刷,還有七八位能拿下印刷全套程序的傳承人。
成立基地鑄造養護鉛字
在東北齊齊哈爾,劉美松發現了十幾套字模、兩臺鑄字機還有幾噸鉛字,當時他身無分文,跟對方砍好價后,派朋友前去收購。雇了車花了3天2夜,從東北將這些老古董運回赤壁。這是他的收藏中第一次有字模、鑄字機。要知道,鉛字是通過鑄字機鑄造出來的,如果說以前收藏的只是單個的成品的話,現在他的收藏里終于有了出產成品的機器,這意味著他的收藏中有了再生產的延續性。
接下來,山西、山東、遼寧、浙江,錢一點點花進去,越花越多,只要與鉛字有關的東西統統買回去,F在他在赤壁有八臺鑄字機,字有幾百萬枚,從鉛字體系上收集得基本很完整!從無到有,鉛字剛買來丟在農村親戚家里,后來專門買了一個基地,現在有七八畝地,七個人在維修、鑄造、養護這些鉛字。
2012年5月份,鑄字機器修復起來,終于可以出字了。劉美松說,每咔嚓一聲,就意味著一個字模出籠了,聽到原始機械的咔嚓聲,很舒服。2012年6月份可以印刷了。在神州大地上已被廢棄的鉛字印刷體系在古老的赤壁,在機聲轟轟中,絕地重生,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零產出不意味將來沒產出
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終于在劉美松的努力下變成了可能。
我不能免俗地問:鉛字印刷能力有多少?
劉美松答:鉛字的印刷耗費的人力物力太巨大,要一個月,幾個月才能拿到一本書。它的轉換價值幾乎是沒有。它存活意義在于可以把印刷史的脈絡建立起來。
6月18日下午,記者來到他豐臺城的辦公室,聽他講述收藏活字印刷的來龍去脈。
第一桶鉛826公斤
劉美松說收藏鉛字印刷的念頭產生在2009年,有一次在尚書吧跟朋友聊天,大家感嘆隨著激光照排的普及,鉛字印刷被淘汰,慢慢消失掉了,很可惜。以后跟孩子們講古代的四大發明,活字印刷或許都怕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劉美松本身是做印刷的,覺得自己可以做點搶救性的工作。
他知道全國各地都有新華印刷廠,不過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老家湖北赤壁。有一次回老家,他詢問當地的印刷廠還在不在?朋友正好買下了原來的新華印刷廠。他很高興,接著問鉛字的下落,可朋友說,早就當廢鐵賣掉了。他不甘心,后來找到城北的印刷廠。當時該廠已經轉換成現代印刷了,鉛字被扔在后面的屋檐下,一開始還不讓他看,經過周折,被他搜羅出來,他終于得到人生的第一桶鉛:826公斤。
他后來又發現,湖南有一個鉛鋅礦廠,那些被賣掉的鉛字在這些工廠里被熔解后做了打鳥的鉛彈。劉美松覺得心痛:本來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卻變成了一種傷害。
第一桶鉛入手后,劉美松經常通過各種途徑打聽并購買鉛字和印刷設備。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知道他在做這件事并給了他不少線索。漸漸地,一臺臺印刷機,幾架鉛字慢慢積攢起來了。
當時化肥廠有一個私人印刷廠,里面有一臺廢棄的印刷機,機器先有,房子后有。買機器可以,要拿走就得拆房,拆了當然得給人家補房價。從成本來說,豆腐花賣出肉價錢,但劉美松硬是堅持著拆掉房子給了補償把這臺機器搜羅到手。
劉美松的鉛字印刷收藏在赤壁打了一個小底子,但他知道光靠這點東西是不行的。所以2010年在他誠信百天走天下的過程中,暗地里在全國各地打聽鉛字印刷的機器。在浙江他直接把GPS定位到平陽坑,因為他知道那里的木活字印刷在當代絕無僅有,堪稱遠古印刷術的活化石。瑞安至今尚有近百人仍專門從事活字印刷,還有七八位能拿下印刷全套程序的傳承人。
成立基地鑄造養護鉛字
在東北齊齊哈爾,劉美松發現了十幾套字模、兩臺鑄字機還有幾噸鉛字,當時他身無分文,跟對方砍好價后,派朋友前去收購。雇了車花了3天2夜,從東北將這些老古董運回赤壁。這是他的收藏中第一次有字模、鑄字機。要知道,鉛字是通過鑄字機鑄造出來的,如果說以前收藏的只是單個的成品的話,現在他的收藏里終于有了出產成品的機器,這意味著他的收藏中有了再生產的延續性。
接下來,山西、山東、遼寧、浙江,錢一點點花進去,越花越多,只要與鉛字有關的東西統統買回去,F在他在赤壁有八臺鑄字機,字有幾百萬枚,從鉛字體系上收集得基本很完整!從無到有,鉛字剛買來丟在農村親戚家里,后來專門買了一個基地,現在有七八畝地,七個人在維修、鑄造、養護這些鉛字。
2012年5月份,鑄字機器修復起來,終于可以出字了。劉美松說,每咔嚓一聲,就意味著一個字模出籠了,聽到原始機械的咔嚓聲,很舒服。2012年6月份可以印刷了。在神州大地上已被廢棄的鉛字印刷體系在古老的赤壁,在機聲轟轟中,絕地重生,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零產出不意味將來沒產出
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終于在劉美松的努力下變成了可能。
我不能免俗地問:鉛字印刷能力有多少?
劉美松答:鉛字的印刷耗費的人力物力太巨大,要一個月,幾個月才能拿到一本書。它的轉換價值幾乎是沒有。它存活意義在于可以把印刷史的脈絡建立起來。
- 相關新聞:
- ·?????????????????? 2013.05.30
- ·瑞安木活字印刷村“內外兼修” 2013.05.24
- ·活字印刷術可能源于契丹 2013.05.15
- ·臺灣最后一間鉛字鑄造廠:保留活字印刷術成奢望 2013.03.0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