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2-08-07 14:2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高度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CPP114】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高度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今年7月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強化文化科技創新。當前,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環顧世界,科技創新是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強動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已明顯前移并集中到科技創新領域。如今,世界主流文化產品已成為文化和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產物。
科技創新越來越決定一個行業乃至國家的發展進程。歐債危機發生后,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都開始了新一輪的科技競爭。具體表現在:第一,科技創新成為國家主導發展戰略。資料表明,美國、歐盟、日本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基本在70%以上。第二,科技創新投入較大、產出較高。美國、歐盟主要國家、日本的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均超過2%。第三,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根據2012年3月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2011年美國、日本和德國仍舊是全球專利申請的領軍者,占申請量總數的58%。他們對外技術依存度均在30%以下。
科技創新從屬于文化產業的形勢得到根本扭轉。那種在以往生產力相對落后、社會節奏相對緩慢的歷史背景下,一項科研成果被文化產業“熱捧”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反倒是:其一,科技創新改造文化傳統產業的程度越來越深。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已不是量的疊加而是質的飛躍。僅以世界頭號文化產業強國美國為例,百老匯音樂劇科技含量之高,使其他國家許多傳統表演藝術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好萊塢影城和迪斯尼樂園各種藝術和科技融會貫通的表演,在世界各地都有人為之著迷。其二,科技創新革新文化業態的速度越來越快?茖W理論、科研成果不僅走在技術的前面,而且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比如,量子理論誕生后,就迅速發明了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傳媒產業借此得以大發展;激光原理誕生后,就迅速研發出激光印刷技術,印刷產業借此得以大步前進。其三,科技產品融入文化市場的周期越來越短。據統計,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一項科技成果取得專利,每天就有幾萬個專利。專利甫一問世,就迅速延伸為新產品或服務進入文化市場。20世紀上半葉,經過長達60年的時間,電話才走進50%的美國家庭,而在90年代,互聯網進入50%的美國家庭卻只用了5年。
世界文化科技創新態勢凸顯、特點鮮明。一是人類個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決定了文化產品的研發方向。比如,常見的手機產品功能越來越強大,體積卻越來越小,其通話、文本、影像、音響等功能成為人類語言、聽覺、視覺、記憶、思維等能力的補充和延展;用于裝備數字設備的人性化軟件、觸摸屏、語音識別等新技術正不斷被研發出來等。由于這些原因,一些過去不為人所關注的學科也陸續進入文化的視野,如環境生態學、人機工程學、設計倫理學、數碼科學等。二是文化科技創新在多學科、多領域內競相并進。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處理、網絡檢索等共性技術,提升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改變了文化產品生產方式;無線、微波、光纜等科研成果,變革了文化產品傳播途徑;新材料、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現代技術,開啟了文化產品保護與傳承的新時代。被人熱捧的“三網融合”技術,則是電力、機械、電子、計算機軟件、網絡、通訊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集成創新的成果。三是文化科技創新人才在不同類型、不同學科和專業內融合互動。它既有實體的,也有虛擬的;既有政府的,也有民間的。比如,著名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就是由全球民眾使用瀏覽器進行閱覽和修改的;大型網絡游戲《魔獸世界》軟件的開發就是由許多互不相識的專家或愛好者通過網絡參與完成的;好萊塢電影的不少特效就是由不同地區之間的專業組織完成的。2008年6月12日,有38個國家的主管官員在韓國首爾正式簽署了《世界科學聯盟協議》,同意任何連接互聯網的人可以通過網站(http://worldwide-science.org)查詢32個國家級科學數據庫。除政府間合作外,各國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跨國公司與國際組織、產業集群之間的合作也方興未艾。
放眼中國,科技創新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深入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上科技創新驅動軌道的同時,進一步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已箭在弦上,勢在必行。
推動科技創新是加快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任務。今年5月17日,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明確了“到2020年,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得到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形成完善的文化科技支撐體系,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正式啟動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
環顧世界,科技創新是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強動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已明顯前移并集中到科技創新領域。如今,世界主流文化產品已成為文化和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產物。
科技創新越來越決定一個行業乃至國家的發展進程。歐債危機發生后,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都開始了新一輪的科技競爭。具體表現在:第一,科技創新成為國家主導發展戰略。資料表明,美國、歐盟、日本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于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基本在70%以上。第二,科技創新投入較大、產出較高。美國、歐盟主要國家、日本的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均超過2%。第三,科技創新能力較強。根據2012年3月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2011年美國、日本和德國仍舊是全球專利申請的領軍者,占申請量總數的58%。他們對外技術依存度均在30%以下。
科技創新從屬于文化產業的形勢得到根本扭轉。那種在以往生產力相對落后、社會節奏相對緩慢的歷史背景下,一項科研成果被文化產業“熱捧”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反倒是:其一,科技創新改造文化傳統產業的程度越來越深。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已不是量的疊加而是質的飛躍。僅以世界頭號文化產業強國美國為例,百老匯音樂劇科技含量之高,使其他國家許多傳統表演藝術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好萊塢影城和迪斯尼樂園各種藝術和科技融會貫通的表演,在世界各地都有人為之著迷。其二,科技創新革新文化業態的速度越來越快?茖W理論、科研成果不僅走在技術的前面,而且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途徑。比如,量子理論誕生后,就迅速發明了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傳媒產業借此得以大發展;激光原理誕生后,就迅速研發出激光印刷技術,印刷產業借此得以大步前進。其三,科技產品融入文化市場的周期越來越短。據統計,全球平均每3秒就有一項科技成果取得專利,每天就有幾萬個專利。專利甫一問世,就迅速延伸為新產品或服務進入文化市場。20世紀上半葉,經過長達60年的時間,電話才走進50%的美國家庭,而在90年代,互聯網進入50%的美國家庭卻只用了5年。
世界文化科技創新態勢凸顯、特點鮮明。一是人類個性化、人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決定了文化產品的研發方向。比如,常見的手機產品功能越來越強大,體積卻越來越小,其通話、文本、影像、音響等功能成為人類語言、聽覺、視覺、記憶、思維等能力的補充和延展;用于裝備數字設備的人性化軟件、觸摸屏、語音識別等新技術正不斷被研發出來等。由于這些原因,一些過去不為人所關注的學科也陸續進入文化的視野,如環境生態學、人機工程學、設計倫理學、數碼科學等。二是文化科技創新在多學科、多領域內競相并進。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處理、網絡檢索等共性技術,提升了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改變了文化產品生產方式;無線、微波、光纜等科研成果,變革了文化產品傳播途徑;新材料、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現代技術,開啟了文化產品保護與傳承的新時代。被人熱捧的“三網融合”技術,則是電力、機械、電子、計算機軟件、網絡、通訊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集成創新的成果。三是文化科技創新人才在不同類型、不同學科和專業內融合互動。它既有實體的,也有虛擬的;既有政府的,也有民間的。比如,著名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就是由全球民眾使用瀏覽器進行閱覽和修改的;大型網絡游戲《魔獸世界》軟件的開發就是由許多互不相識的專家或愛好者通過網絡參與完成的;好萊塢電影的不少特效就是由不同地區之間的專業組織完成的。2008年6月12日,有38個國家的主管官員在韓國首爾正式簽署了《世界科學聯盟協議》,同意任何連接互聯網的人可以通過網站(http://worldwide-science.org)查詢32個國家級科學數據庫。除政府間合作外,各國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跨國公司與國際組織、產業集群之間的合作也方興未艾。
放眼中國,科技創新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深入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上科技創新驅動軌道的同時,進一步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已箭在弦上,勢在必行。
推動科技創新是加快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任務。今年5月17日,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部際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綱要》,明確了“到2020年,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得到完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載體,形成完善的文化科技支撐體系,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正式啟動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任務。
- 相關新聞:
- ·充分認識印刷企業實施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2012.08.07
- ·安徽省局督促報刊出版單位改革 2012.08.07
- ·淺議新形勢下卷煙包裝變革 2012.08.07
- ·財政部積極扶持民營文化企業健康發展 2012.08.07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