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雕版傳人網店曬藝(組圖)
2011-03-29 09:04 來源:青年時報 責編:陳伊超
- 摘要:
- 南宋時期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之書被稱為監本,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于私刻系統的印書,坊刻書中又以浙江口碑最佳,葉夢得《石林燕語》評價宋代各地刻書業時云:“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版,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彼抉R光編著的《資治通鑒》第一次印刷就是由宋仁宗命杭州刊刻的,時人稱為“杭印本”。
復活失傳的“饾版拱花”
解決了明代工匠頭疼的裝裱難題
黃小建的另一項絕技叫作饾版拱花。這是一項明代的技術,在《十竹齋箋譜》中有過圖例。但由于只剩了文字記載,卻沒有技法上的流傳,這項技術在清代以后就罕有人會。
饾版是木刻水印的老叫法,指的是將彩色畫稿按不同的顏色分別描摹下來,每種顏色刻成一塊小木版,再根據顏色分別印刷,幾種顏色一拼合,一幅完整的圖畫就出來了。
拱花則是通過木版上的紋理,在宣紙上印出凹凹凸凸的花紋,印完后的圖案,在瞬間具有了立體感。
盡管拱花技術幾乎無人知曉,勤奮的黃小建卻從印刷史的零星記載中找到了線索,他指給我看一幅白玉蘭的版畫。畫面上,翠綠的樹葉、棕色的樹干配上雪白的玉蘭分外好看,而仔細看那玉蘭,竟然并未使用任何顏色,而是巧妙地借用了宣紙的白色,通過紙張的凹凸顯現出輪廓,異常巧妙。
“古人使用拱花技術,多半是在表現云彩、流水和侍女的服飾上,由于二維的紙張上呈現出了三維的效果,所以特別生動。”
拱花好看,卻難裝裱,一旦在宣紙后刷上裝裱用的漿糊,費好大勁制作出的立體效果也會破壞掉,明代以后,盡管工匠們一再探索,卻沒有找到突破的方法,也是黃小建解答了這一難題,他家中的不少饾版拱花,都裝裱成畫卷或配上了畫框,非常好看。
五年能出師,出師也難“溫飽”
“非遺”文化苦于無人傳承
2006年,黃小建憑借精湛的杭印雕版手藝獲評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次年,杭州雕版印刷術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找不到傳人,讓黃小建憂心忡忡。
上世紀80年代從浙江美院水印工廠離職到十多年后重操舊業,黃小建的生活可謂磕磕絆絆。隨著機械化的推進,雕版印刷的市場也越來越小。
清貧也一直伴隨著這個家庭。畢竟學習雕版印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黃小建指著手上密密的老繭:“做這項工作,除開繪畫和寫字的功底外,起碼要五年才能出師。即使滿師了,能否保障生存也是不確定的,因此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即使有人想學,我也奉勸他三思。”
但是,黃小建堅信手制的東西必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手工所帶給人的溫暖也不是流水線就能夠取代的。
為了擺脫困境,他嘗試著使用網絡,F在的黃小建,在兒子的幫助下,開了一家網店,賣的是手工雕版、手工印刷的宣紙信箋。他拿出一套他自己設計的信箋,一枝利用拱花技術印刷的君子蘭淡雅地開放在信紙的一角,這樣一張信紙可不便宜,全手工的制作再加上創意設計,可以賣到15元一張。“只要找到新的存在模式,自然會有人來學習這門技術。”
網店主要是兒子在打理,他則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新的畫面設計和刻印之中。
【鏈接】
“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
南宋時期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之書被稱為監本,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于私刻系統的印書,坊刻書中又以浙江口碑最佳,葉夢得《石林燕語》評價宋代各地刻書業時云:“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版,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第一次印刷就是由宋仁宗命杭州刊刻的,時人稱為“杭印本”。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揚州雕版印刷產品直銷店在東關街開門揖客平價商品成主角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展 雕版展品各就各位
中國雕版印刷展覽會在福建廈門倍受追捧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