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出版業有危機嗎?
2008-03-25 08:45 來源:東方早報 責編:張奕波
3月18日,早報刊發了一篇《日本出版社危機:每月倒閉一家》的文章,據文中介紹,最近有著40多年歷史的日本中堅出版社草思社破產倒閉,引發人們對日本出版業危機的思考。
實際上,日本出版業的危機早在七八年前就已初現端倪。2001年,日本推出了《出版大崩潰》一書,相對應的現實是,從1997年到2003年,日本出版業連續7年負增長,其中2003年的下降幅度是7年中最多的。此書在2004年被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據說,中國的很多出版人讀過此書后都直冒冷汗。
那么,中國出版業的危機是否存在呢?我國第一屆出版政府獎剛剛頒布不久,談出版業的危機似乎有些縹緲。不過筆者在出版界工作數年,雖然對于如此宏觀的問題并無深入思考,但也可以談點個人感受。
與讀者的感受不同,在業內人士看來,2008年,中國出版業的最大危機并不是出在圖書的選題、質量、銷售等環節,而是紙張價格的飛速上漲。近幾個月來,紙張價格上漲達16%~20%,遠遠超過CPI指數,而且這輪上漲似乎還沒有盡頭,F在出版社即使提著巨額現金直接到造紙廠,也很難買到紙張。紙張價格上漲的直接后果是,全國絕大多數出版社都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書價也飛速上漲。
單純按照出書品種來比較,我國已經是出版大國,2007年一年我國的出書品種已達23萬種,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但很多人都知道的是,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材教輔。據統計,在2007年銷售的圖書中,有20%是文化教育類。在文教類2007年暢銷圖書榜中,前十名中有四種是以“高考”、“試題”、“精粹”為書名關鍵詞的純教輔。在應試教育依然占據統治地位的今天,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只能以教輔為核心。不知道這究竟算教育的危機,還是出版業的危機?
讀者當然不會像出版界的人那樣從繁瑣的數據分析來看圖書,在很多讀者眼中,圖書的熱點當然是那些暢銷書,《于丹<論語>心得》、《品三國》、《狼圖騰》、《哈利·波特》、《炒股就這幾招》等熱門書才是市場的弄潮兒。但是,對于出版社來說也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現象,在這些暢銷書的背后,有相當數量的圖書雖然沖著暢銷的目標,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造成的是大量的積壓。借用央視的廣告語: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但是未必壇壇都賣得出去。更何況,有不少就是劣質酒勾兌的。由于不少出版社跟風出版,一方面這些李鬼們弄壞了讀者的胃口,另一方面大量粗制濫造的圖書充斥市場,積壓嚴重,也影響了出版社的正常經營。
其實,暢銷書并不是出版社的救命稻草,出版社真正的興盛在于暢銷書之外那些扎扎實實的優秀讀物。中華書局最近幾年由于百家講壇系列圖書的成功而引人矚目,但是它在古籍整理和學術類圖書的深厚積淀,才是其品牌的真正價值。很多讀者不知道的是,前些年中華書局曾陷入危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偏離其品牌方向,大規模向教輔、旅游等圖書進軍造成的。如今,不少出版社的選題方向相當模糊,基本采取跟風追逐熱點或大規模炮制包銷書等方式,品牌價值和選題的自主策劃、創意能力都嚴重削弱。
風雨其實早就起了,民營書商、圖書工作室等體制外機構的興起,對原有出版社的沖擊力度一年比一年大。由于體制外機構在選題開發、制作、營銷上的靈活和高效,其經濟實力和開拓能力已具有相當規模,而個別出版社因為選題自主開發能力的削弱,已快成為體制外機構的加工廠,而不再是“內容提供商”———出版社的目標。
中國出版業面臨的種種危機,當然不會僅僅是以上這些,不過,就像“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紙價的上漲也許正是觸發危機的一個源頭。當然,從某種角度看,這些危機也未必只有負面影響,由于生存的壓力,很多出版社都大規模地壓縮選題,將那些不必出的圖書堅決砍掉,對于一年出版23萬種圖書的出版業來說,也許是一次洗牌和機會。
在筆者看來,出版業真正的危機其實就在出版人自身,一位出版社編輯曾在網上這樣寫道:“我們腳踩在水深火熱的亞當·斯密世界,臉上卻要擺出優雅高貴的微笑。”出版人對自身價值和定位的困惑,才是最大的危機。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