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手上的書,會不會被數字閱讀取代?
2007-09-10 0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網絡閱讀只是閱讀方式的一種。如果我想要在《二十四史》中查一些資料,但是我完全沒有讀過《二十四史》,那么我肯定會選擇看電子書;但是如果現在我情緒低落,想找林妹妹來陪我吟詩作對,那我肯定會躺倒床上捧一本《紅樓門》津津有味地讀。”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出席此次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的北京大學學生劉琪用生動的語言表達了他對網絡閱讀的感受。
雖然在互聯網的陪伴下長大,但劉琪認為網絡閱讀本身并不具有正或者負的價值判斷,它本就不應在閱讀市場上占盡風頭,也不應如過街老鼠被人人喊打。網絡閱讀只是閱讀方式的一種,它很好地彌補了傳統的書本閱讀的缺陷,給讀者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是書本閱讀的優勢也是它所不能及的,更不會被它取代。
今年論壇關注的主題是“閱讀新趨勢與出版業的發展”,在論壇上來自中國出版總署、國務院新聞辦、北京方正阿帕比技術有限公司、貝塔斯曼直接集團、亞馬遜公司、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等的有關負責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目前,閱讀從紙質時代進入了紙質與電子并存的時代已經是一個客觀現實。在論壇上透露的信息顯示,2006年中國出版市場在紙質圖書,報紙、期刊銷售額全面增長的情況下,博客出版、電子圖書、數字網絡期刊、手機出版等各種數字出版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數字出版的產業整體收入逼近了200億元,網站推出收費閱讀,網絡閱讀在中國已經成了一定的規模。手機閱讀網已有近1000萬手機客戶端下載。2004年,中國第一家手機報紙誕生以來,國內已有10個省市推出不同類型的手機報紙。據統計,中國18~29歲的網民里面,通過互聯網了解時事新聞的比例達到20%左右。在線出版商協會的數據還顯示,截止2007年5月,47%的互聯網用戶花時間閱讀內容,通訊僅占互聯網用戶的33%。
而英國有一項調查表明,25歲以下人群中超過30%閱讀電子書,2005年日本的一個調查顯示,日本年輕讀者手機閱讀的趨勢愈演愈烈。日本手機小說《深愛》的銷量達到了250萬。它的另一部手機小說《還想活下去》2005年成了日本十大暢銷書的前三位。
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李冰認為,其實,我們完全不必為新閱讀方式的出現而感到驚奇和不解。因為人類的閱讀歷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從歷史角度來看,變化是順理成章的。
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總裁霍和·高茲說:“盡管我們仍然在出版市場所需求的那些印刷產品,但我們一開始就活躍在電子出版業,在互聯網上為廣泛應用的早期,我們曾經不得不面對那些混淆的局面。”
和國外相比,中國的數字出版工作起步較晚,有關資料表明,近年來,尤其是2005年以來,中國數字出版產業規模在不斷地擴大,數字出版產業鏈日益完善,數字出版觀念正在形成,數字出版的形式、形態更加豐富,數字出版整體規模從2000年的15.9億元人民幣發展到2006年的200億元人民幣。
“數字出版在五年期間整整增加了10倍,并將成為今后出版的主流。無論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數字出版都將成為出版業未來發展的廣闊市場和新的增長點。”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發言中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方正阿帕比技術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赫思佳在發言中說,電子書、電子雜志、數字報和互聯網的發展,的確給我們的出版機構帶來了挑戰,但更多的卻是機遇。在數字出版的這個產業鏈上,技術固然起到了推動作用,新聞出版機構仍然也必然是數字出版的主體,數字閱讀形態為新聞出版業帶來的是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
面對屏幕閱讀與在線閱讀的興起,海量信息的搜索與快餐文化互為因果,閱讀呈現出的“淺閱讀”特征,柳斌杰指出,紙質閱讀力雖然在下降,但是傳統的紙質圖書閱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占據重要地位。而從深層次的研讀、品位、深度學術思想研究來說,紙質的媒體仍然是簡便易帶、老少適合的一種載體。最能夠表現傳達細致入微的情感和深刻思想的一種工具,代表著一種閱讀的傳統和理念,而數字出版的發展并不會完全代替紙質的出版物。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