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大米”不能僅僅把板子打在高消費上
2007-08-13 00:00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前不久,日本“越光”牌大米進入北京、上海兩地市場,每公斤售價高達99元,雖然價格高昂,但首日上柜,兩地就各售出兩公斤裝日本大米300袋和500袋。報道一出,立刻有河南原陽縣農科所訴苦:他們10年前曾經也引種過“越光”大米,但由于其品質不如“黃金晴”而被淘汰,現在,國產“黃金晴”的出口與國內售價僅為每公斤4元。
對于這則新聞,不少觀點認為是一些中國人崇洋媚外,未富先奢到了極致。但筆者卻想到另外一個話題,為什么品質更好的“黃金晴”就賣不了高價,我們為何不能借“越光”熱銷事件,找找中國農產品與發達國家出口農產品的差距,將來讓我們的“黃金晴”也能到國際市場火一把?
品牌意識看來是一個大問題。在我國加入WTO,農產品貿易全球化的今天,農產品走品牌營銷之路已經是市場競爭的不二法則,然而,我國農產品在經營中長期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加之農業集約化程度低,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戶品牌意識還相當淡薄。這不僅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銷售,而且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實力。比如,山東是我國的蔬菜出口大省,產品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但在兩地市場上很難看到中國山東標識的蔬菜,我們只能給國外商人提供初級產品,然后貼上他們的商標,“為他人作嫁衣裳”。
包裝是另一個大問題。不難看到,我國市場上許多農產品包裝粗糙、笨重:雪白的大米50公斤一袋,非大力士不能扛回家,白領一個星期做一次飯,大包裝的大米一年都吃不完;蘆柑在紙板箱里擠作一堆,最后有不少爛掉,哪像人家新西蘭獼猴桃,排得整整齊齊,還附送一副塑料小刀叉。筆者曾經走訪上海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江橋市場,得知不少農戶剛進市場經營時,根本不知農產品包裝為何物,直到后來,他們在市場的滾爬摔打之后,才知道分規格、套袋、裝盒、保鮮等包裝工藝,從而大幅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價格。
我們應該高興,“中國制造”在全球經濟中已經舉足輕重。然而,面對發達國家高技術、專利化、品牌化的現代經營戰略,“中國制造”還不得不委身于利潤分配鏈的底層。“越光”天價大米的新聞應該給予我們奮起直追的勇氣,如果僅僅把板子打在高消費上,不僅有失偏頗,也于事無補。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