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50.1% 連續4個月回落
2012-08-03 09:57 來源: 經濟參考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及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的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6月回落0.1個百分點,連續第四個月回落,并創下8個月新低。 盡管連續4個月回落,但7月PM I僅比6月回落0.1個百分點,降幅呈逐步收窄態勢,有學者據此判斷經濟正在筑底。
【CPP114】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及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的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比6月回落0.1個百分點,連續第四個月回落,并創下8個月新低。
盡管連續4個月回落,但7月PM I僅比6月回落0.1個百分點,降幅呈逐步收窄態勢,有學者據此判斷經濟正在筑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點評說,7月PM I降幅繼續縮小,表明經濟企穩跡象進一步明顯。新訂單指數的降幅明顯縮;原材料采購指數略升,產成品庫存指數繼續加速降低,預示庫存調整接近尾聲。受穩增長各項政策效果的影響,未來市場需求增速預計穩中略升。企業訂單減少態勢有望改變,經濟增長水平將趨于穩定或略有提高。
有分析認為,PM I連降說明制造業面臨較大困難,但農業和服務業發展較快,對整體經濟形勢不宜過于悲觀,至于三季度經濟能否企穩需進一步觀察。
還有一些觀點不太樂觀。從PM I的11個分項指數看,同6月相比,只有原材料庫存指數略升,其余指數均不同程度下降。“整體來看,指數仍處于50%的擴張線上方,表明制造業在緩慢擴張,但下行壓力依然存在。”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產能過剩被認為是當前制造業乃至整體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表示,PM I數據說明當前經濟趨穩的基礎仍需鞏固,特別是產能過剩矛盾未見明顯緩解。數據顯示,7月份制造業需求仍然偏弱,PM I中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至50%以下,導致生產指數高出新訂單指數2.8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部分行業特別是原材料工業增速持續下滑。
同日發布的7月匯豐PM I從6月的48.2%回升至49.3%,但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該數據并不令人鼓舞。”數據顯示,7月匯豐P MI就業數據創下40個月來最大降幅,官方P MI中的從業人員指數也連續兩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下。“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態勢尚未明確扭轉,隨著外需進一步走弱,經濟下行風險將持續。我們仍然期待決策層繼續加力寬松政策來穩增長保就業。”屈宏斌說。
PM I數據之所以引發對經濟走勢的判斷分歧,可能與市場習慣用制造業情況預測總體經濟有關。但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情況已經有所變化,東部一些省份服務業比重增大,第三產業對地區經濟影響增加。如上海市上半年經濟增速倒數第一,但第三產業對當地G D P貢獻率卻創下歷史同期的新高,而且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嚴軍稱上海經濟已經先于全國出現企穩回升。
另外,隨著國家連續加大農業投入,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增加。截至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8年豐收,今年夏糧繼續大豐收,產量創歷史新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把農業生產稱為上半年經濟增長“第一個比較突出的亮點”。
對于制造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室副主任原磊提出,要做好未來幾年工業運行情況都可能處于低速的心理準備。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這在表面上看是因為投資、消費、出口各環節的增長動力都不強,深層次看則是工業運行面臨的主要問題未能很好解決。中國制造業發展到當前階段,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下降,迫切需要重新安排生產活動,建立新的競爭優勢。產業轉型至今未有明顯進展,加上仍面臨國際金融危機余波,造成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也認為,三年內,中國實體經濟將經歷從去庫存到去產能的過程,并最終促成企業兼并、收購和破產浪潮,從而使得工業企業整體利潤率下降。
一方面是農業、服務業情況好轉,另一方面是制造業面臨困境。華泰證券研究員張晶表示,由于政策刺激的著力點不同,不同層面的經濟數據存在差異。僅憑單月PM I數據很難確定經濟已經觸底回升,還需持續觀察P MI數據并與其他經濟數據相驗證。
盡管連續4個月回落,但7月PM I僅比6月回落0.1個百分點,降幅呈逐步收窄態勢,有學者據此判斷經濟正在筑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點評說,7月PM I降幅繼續縮小,表明經濟企穩跡象進一步明顯。新訂單指數的降幅明顯縮;原材料采購指數略升,產成品庫存指數繼續加速降低,預示庫存調整接近尾聲。受穩增長各項政策效果的影響,未來市場需求增速預計穩中略升。企業訂單減少態勢有望改變,經濟增長水平將趨于穩定或略有提高。
有分析認為,PM I連降說明制造業面臨較大困難,但農業和服務業發展較快,對整體經濟形勢不宜過于悲觀,至于三季度經濟能否企穩需進一步觀察。
還有一些觀點不太樂觀。從PM I的11個分項指數看,同6月相比,只有原材料庫存指數略升,其余指數均不同程度下降。“整體來看,指數仍處于50%的擴張線上方,表明制造業在緩慢擴張,但下行壓力依然存在。”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產能過剩被認為是當前制造業乃至整體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問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表示,PM I數據說明當前經濟趨穩的基礎仍需鞏固,特別是產能過剩矛盾未見明顯緩解。數據顯示,7月份制造業需求仍然偏弱,PM I中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兩個月回落至50%以下,導致生產指數高出新訂單指數2.8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部分行業特別是原材料工業增速持續下滑。
同日發布的7月匯豐PM I從6月的48.2%回升至49.3%,但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該數據并不令人鼓舞。”數據顯示,7月匯豐P MI就業數據創下40個月來最大降幅,官方P MI中的從業人員指數也連續兩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下。“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態勢尚未明確扭轉,隨著外需進一步走弱,經濟下行風險將持續。我們仍然期待決策層繼續加力寬松政策來穩增長保就業。”屈宏斌說。
PM I數據之所以引發對經濟走勢的判斷分歧,可能與市場習慣用制造業情況預測總體經濟有關。但從上半年經濟數據來看,情況已經有所變化,東部一些省份服務業比重增大,第三產業對地區經濟影響增加。如上海市上半年經濟增速倒數第一,但第三產業對當地G D P貢獻率卻創下歷史同期的新高,而且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嚴軍稱上海經濟已經先于全國出現企穩回升。
另外,隨著國家連續加大農業投入,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在增加。截至去年,我國糧食生產已經連續8年豐收,今年夏糧繼續大豐收,產量創歷史新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把農業生產稱為上半年經濟增長“第一個比較突出的亮點”。
對于制造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室副主任原磊提出,要做好未來幾年工業運行情況都可能處于低速的心理準備。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這在表面上看是因為投資、消費、出口各環節的增長動力都不強,深層次看則是工業運行面臨的主要問題未能很好解決。中國制造業發展到當前階段,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下降,迫切需要重新安排生產活動,建立新的競爭優勢。產業轉型至今未有明顯進展,加上仍面臨國際金融危機余波,造成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也認為,三年內,中國實體經濟將經歷從去庫存到去產能的過程,并最終促成企業兼并、收購和破產浪潮,從而使得工業企業整體利潤率下降。
一方面是農業、服務業情況好轉,另一方面是制造業面臨困境。華泰證券研究員張晶表示,由于政策刺激的著力點不同,不同層面的經濟數據存在差異。僅憑單月PM I數據很難確定經濟已經觸底回升,還需持續觀察P MI數據并與其他經濟數據相驗證。
- 相關新聞:
- ·招工“不忙”折射經濟低迷 印刷業者需警惕 2012.07.25
- ·PMI繼續走低或助推政策微調加速 2012.07.05
- ·5月中國PMI指數50.4 創年內新低 2012.06.0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