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孝泉:“元老級”活字印刷照相制版人
2012-04-07 19:01 來源:合肥日報 責編:陳培
- 摘要:
- 今年75歲的虞孝泉老人住阜陽路合肥晚報宿舍。1958年,當時只有18歲的虞孝泉來到剛剛創建的合肥晚報社,直到1998年正式退休,這一干就是四十年。
【CPP114】訊:今年75歲的虞孝泉老人住阜陽路合肥晚報宿舍。1958年,當時只有18歲的虞孝泉來到剛剛創建的合肥晚報社,直到1998年正式退休,這一干就是四十年。
鉛字印刷報紙
您知道1958年的報紙是什么樣的嗎?和今天的報紙相比,那塊頭可真是大了不少,4開大小的紙張,滿滿當當全是文字,雖然每天只有四張,可是制作起來卻相當復雜。您知道當時的報紙是怎樣印刷出來的嗎?對于這個問題,沒有人比虞大爺更清楚了。
從進入合肥晚報社的那天起,虞孝泉就在工廠里干起了排版的活兒。“原來印報紙的地方就在這后面。”虞大爺指著自己后院的方向告訴記者,“那時候都是手工操作。做好一個個鉛字模塊,稿子用方格紙謄抄好拿到排版這邊來,我們就拿對著稿子拿模塊一個個排好,然后再去印刷。”
虞大爺介紹說,這些鉛字模塊用過幾次了,上面的字就模糊了,這時候,就需要重新拿去熔化,再進行雕刻,保證每個字都有棱有角,這樣印刷出來的報紙才能讓讀者看得清楚。
至于那些照片和圖畫,制作起來就更復雜了。“美術攝影組有專門的人去外面拍照,拿回來的照片我們用酸性溶液在金屬板上做出網點,再用專門的照相制版設備。從拿到照片到上機印刷,差不多要兩個小時。”回憶起當年的工作,老人仍然印象深刻。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電腦開始迅速普及,虞大爺表示,自己第一次看到用電腦進行報紙排版操作的時候,“感覺真的很神奇!”
報紙定價2分錢
“那時候每天報紙只有1萬份左右的發行量,每張報紙只賣2分錢,買的人也不多。”說起報社報紙剛剛創辦的時候,虞孝泉老人說當時經濟上特別困難,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每個月也就2塊錢的茶水費,其他人就更少了。報社還要花錢約稿,給通訊員稿費,再加上印刷成本,“當時整個報社也就100多人,記者也很少,只有靠財政補貼。”
工資雖然很低,但是工作量卻特別大。據虞孝泉老人回憶,當時自己所在的排版組有30多人,說起來是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但是如果有重要文件,就要隨叫隨到,不分晝夜地加班趕任務。
后來,隨著物價水平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報紙的定價也在逐漸調整,1角錢、1角5分錢……價格一點一點漲上去了,報紙的形態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于信息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大,報紙進行了相應的版面調整和內容擴充。虞大爺指著家里桌子上的一堆報紙,笑著說:“我們那時每天就四個版面,哪像現在,一天的報紙就能抵原來將近一個月的量了。”
晚報方便了生活
記者翻閱了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些老報紙,發現有不少新聞都是報道某個工廠的成就,或者是某個村子農業喜獲豐收,虞孝泉老人稱,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拿現在看都可以算得上是廣告了。
在以往的印象中,廣告是到了改革開放后才慢慢走進人們視線里的新鮮事物,可虞大爺并不這么看。“報紙剛發行的時候就有廣告了,都是一些關于工農業生產、社會服務或者好人好事的。”雖然這些廣告的量不多,但是卻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
鉛字印刷報紙
您知道1958年的報紙是什么樣的嗎?和今天的報紙相比,那塊頭可真是大了不少,4開大小的紙張,滿滿當當全是文字,雖然每天只有四張,可是制作起來卻相當復雜。您知道當時的報紙是怎樣印刷出來的嗎?對于這個問題,沒有人比虞大爺更清楚了。
從進入合肥晚報社的那天起,虞孝泉就在工廠里干起了排版的活兒。“原來印報紙的地方就在這后面。”虞大爺指著自己后院的方向告訴記者,“那時候都是手工操作。做好一個個鉛字模塊,稿子用方格紙謄抄好拿到排版這邊來,我們就拿對著稿子拿模塊一個個排好,然后再去印刷。”
虞大爺介紹說,這些鉛字模塊用過幾次了,上面的字就模糊了,這時候,就需要重新拿去熔化,再進行雕刻,保證每個字都有棱有角,這樣印刷出來的報紙才能讓讀者看得清楚。
至于那些照片和圖畫,制作起來就更復雜了。“美術攝影組有專門的人去外面拍照,拿回來的照片我們用酸性溶液在金屬板上做出網點,再用專門的照相制版設備。從拿到照片到上機印刷,差不多要兩個小時。”回憶起當年的工作,老人仍然印象深刻。
上個世紀90年代初,電腦開始迅速普及,虞大爺表示,自己第一次看到用電腦進行報紙排版操作的時候,“感覺真的很神奇!”
報紙定價2分錢
“那時候每天報紙只有1萬份左右的發行量,每張報紙只賣2分錢,買的人也不多。”說起報社報紙剛剛創辦的時候,虞孝泉老人說當時經濟上特別困難,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每個月也就2塊錢的茶水費,其他人就更少了。報社還要花錢約稿,給通訊員稿費,再加上印刷成本,“當時整個報社也就100多人,記者也很少,只有靠財政補貼。”
工資雖然很低,但是工作量卻特別大。據虞孝泉老人回憶,當時自己所在的排版組有30多人,說起來是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但是如果有重要文件,就要隨叫隨到,不分晝夜地加班趕任務。
后來,隨著物價水平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報紙的定價也在逐漸調整,1角錢、1角5分錢……價格一點一點漲上去了,報紙的形態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于信息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大,報紙進行了相應的版面調整和內容擴充。虞大爺指著家里桌子上的一堆報紙,笑著說:“我們那時每天就四個版面,哪像現在,一天的報紙就能抵原來將近一個月的量了。”
晚報方便了生活
記者翻閱了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一些老報紙,發現有不少新聞都是報道某個工廠的成就,或者是某個村子農業喜獲豐收,虞孝泉老人稱,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拿現在看都可以算得上是廣告了。
在以往的印象中,廣告是到了改革開放后才慢慢走進人們視線里的新鮮事物,可虞大爺并不這么看。“報紙剛發行的時候就有廣告了,都是一些關于工農業生產、社會服務或者好人好事的。”雖然這些廣告的量不多,但是卻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方便。
- 相關新聞:
- ·第十二屆畢昇印刷技術獎評選將舉辦 2012.04.07
- ·淺析全自動印刷品在線檢測系統 2012.04.06
- ·油墨性能對印刷質量的影響 2012.04.06
- ·當納利印刷集團關閉其旗下門多塔印刷廠 2012.04.0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