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時:國家不重視 雕版印刷就可能全部失傳
2011-12-02 09:47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陳義時,1947年生。出身于雕版世家,13歲隨父學藝。2007年,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他成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CPP114】訊:陳義時,1947年生。出身于雕版世家,13歲隨父學藝。2007年,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他成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揚州自古以來便是我國雕版印刷的中心,其雕版印刷業產生于唐朝中期,到清代發展到頂峰。近代以降,由于受到現代激光照排印刷技術的沖擊,以及數次政治運動的影響,雕版印刷業在全國范圍內不斷萎縮,揚州的雕版印刷業也難逃此劫。不過,在揚州,至今還留存著雕版印刷業的血脈。在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仍然保留了雕版印刷術的完整傳統工序。
在廣陵古籍刻印社幽靜的大院里,我們在一棟小樓里見到了這項曾傳承上千年、風行一時的中國傳統印刷技術,F在的雕版印刷,只有不到十個人還在從事寫樣、雕版、印刷的工作。南都記者在此采訪了雕版印刷術的國家級傳承人陳義時。在他簡陋的住處,他向我們講述了揚州雕版曾經的輝煌以及對于傳承和發展的無奈。
手工的技巧一輩子學不完
所謂的“出師”,一般也是說正常成熟了,很多手工方面的技巧都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手工的東西量是非常大的,你不可能把什么都做完。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雕版印刷術是你的祖傳手藝。你們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從事這個行業的?是幾代人在做這個東西?
陳義時:據我了解,我們家是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的,到我女兒已經是第四代了。我們揚州的雕版在過去是非常繁盛的,當時被稱作“揚幫”,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派系。在揚州又集中在我們杭集鎮,我爺爺就在杭集的陳家莊開了一個作坊,相當于現在的工廠了。
當時一個作坊包括了做書的全部程序,包括寫字、雕版、印刷全套都有。這個作坊工人最多的時候,光是刻字的就有40個人,生意還是做得比較大,所以我們家在那個時候在村里也是比較富裕,很多人都在我家做事。
當時主要是印一些古書,什么書都刻,從小學生讀的書到本地的一些文獻,再到《大學》、《中庸》和一些學術書籍都有。過去他們沒有膠印,所以全國流傳的書都是我們雕版做的。以后有了膠印、鉛字,雕版才慢慢衰落下去。
南都:是作坊,那么怎么來處理書籍的物流、銷售這些問題?
陳義時:過去印書和現在的出版社不一樣。一般是有錢人主動找我們印刷。當時來揚州刻書的人非常多,包括浙江、上海,甚至還有東北的,因為全國書籍的需求量非常大?偟膩碚f,當時全國大概有四個比較大的印書中心,包括浙江、蘇州、揚州和安徽。這幾個地方,在刻字的筆法上都是有些區別的,像我們揚州刻得比較圓潤,看起來比較好看,線條比較流暢。不同的地方都被稱為不同的派別,像揚州就叫做揚派、安徽就叫做徽派了。
現在,在雕版上,其他地方像桃花塢、楊柳青、朵云軒、榮寶齋都在用,但它們都是刻畫,不是刻書,和我們屬于不同的行業。再有就是我父親曾做過很多年的南京金陵刻經處,那里還有一些。單就雕版印書的話,全國做得最好的就只有我們揚州了。
南都:當時是怎么帶學生的,是屬于家傳還是可以拜師?
陳義時:一般都是家傳,父親會帶著孩子做。不過要是有人愿意干這一行也可以來學,這就要看這個行業當時發展的具體情況了。行業發展好一點,作坊就需要多一些工人,自然做的人也就多一些。
現在我們教徒弟是把全套工藝都教給他們。過去就不一樣了,當時全國的書都要靠雕版,行業的規模非常大的,光是在揚州就有上千人。因為印書的產業規模很大,很多工序都非常專業化。光是刻字,就包括了伐刀、挑刀、打空、鋸邊各個種類。作坊里的伙計就像現在流水線上的工人,一般只做一道工序。這樣其實也是作坊主對工人們留一手,你到我們家做了,你再想到別人家就根本不可能了。因為你在我們家可能就學了挑刀,伐刀就根本不會。當時一個學徒剛入行,都是先從挑刀開始的,要想學伐刀,要到他四十歲以后才允許去學。所以,當時一般的工人很少有人能夠掌握全套的技術。
就刻字而言,本身也非常繁瑣,技術含量非常多。比如刻一個“心”字,提起來這邊叫腰折點,刻起來就叫腰折點,一個彎下來就是瓜子點,這個點叫兔兒眼點。這都是要細分的,各個點的要求都不同。一個點的種類也非常多,像“三點水”,第一點說“站點”,第二點叫“睡點”,第三點叫“水點”,都是有區別的,在技術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要掌握這些技術,靠的都是一天天的練。像我們學刻字六個月,前一兩個月先把手上的功力練練。練好之后,就開始刻一些簡單的筆畫,一年下來就可以刻一些簡單的字。到第二年,才開始邊做邊學。一般要三年左右,一個學徒才能真正出師。所謂的“出師”,一般也是說成熟了,很多手工方面的技巧都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手工的東西量是非常大的,你不可能把什么都做完。
揚州自古以來便是我國雕版印刷的中心,其雕版印刷業產生于唐朝中期,到清代發展到頂峰。近代以降,由于受到現代激光照排印刷技術的沖擊,以及數次政治運動的影響,雕版印刷業在全國范圍內不斷萎縮,揚州的雕版印刷業也難逃此劫。不過,在揚州,至今還留存著雕版印刷業的血脈。在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仍然保留了雕版印刷術的完整傳統工序。
在廣陵古籍刻印社幽靜的大院里,我們在一棟小樓里見到了這項曾傳承上千年、風行一時的中國傳統印刷技術,F在的雕版印刷,只有不到十個人還在從事寫樣、雕版、印刷的工作。南都記者在此采訪了雕版印刷術的國家級傳承人陳義時。在他簡陋的住處,他向我們講述了揚州雕版曾經的輝煌以及對于傳承和發展的無奈。
手工的技巧一輩子學不完
所謂的“出師”,一般也是說正常成熟了,很多手工方面的技巧都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手工的東西量是非常大的,你不可能把什么都做完。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雕版印刷術是你的祖傳手藝。你們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從事這個行業的?是幾代人在做這個東西?
陳義時:據我了解,我們家是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的,到我女兒已經是第四代了。我們揚州的雕版在過去是非常繁盛的,當時被稱作“揚幫”,算是一個很重要的派系。在揚州又集中在我們杭集鎮,我爺爺就在杭集的陳家莊開了一個作坊,相當于現在的工廠了。
當時一個作坊包括了做書的全部程序,包括寫字、雕版、印刷全套都有。這個作坊工人最多的時候,光是刻字的就有40個人,生意還是做得比較大,所以我們家在那個時候在村里也是比較富裕,很多人都在我家做事。
當時主要是印一些古書,什么書都刻,從小學生讀的書到本地的一些文獻,再到《大學》、《中庸》和一些學術書籍都有。過去他們沒有膠印,所以全國流傳的書都是我們雕版做的。以后有了膠印、鉛字,雕版才慢慢衰落下去。
南都:是作坊,那么怎么來處理書籍的物流、銷售這些問題?
陳義時:過去印書和現在的出版社不一樣。一般是有錢人主動找我們印刷。當時來揚州刻書的人非常多,包括浙江、上海,甚至還有東北的,因為全國書籍的需求量非常大?偟膩碚f,當時全國大概有四個比較大的印書中心,包括浙江、蘇州、揚州和安徽。這幾個地方,在刻字的筆法上都是有些區別的,像我們揚州刻得比較圓潤,看起來比較好看,線條比較流暢。不同的地方都被稱為不同的派別,像揚州就叫做揚派、安徽就叫做徽派了。
現在,在雕版上,其他地方像桃花塢、楊柳青、朵云軒、榮寶齋都在用,但它們都是刻畫,不是刻書,和我們屬于不同的行業。再有就是我父親曾做過很多年的南京金陵刻經處,那里還有一些。單就雕版印書的話,全國做得最好的就只有我們揚州了。
南都:當時是怎么帶學生的,是屬于家傳還是可以拜師?
陳義時:一般都是家傳,父親會帶著孩子做。不過要是有人愿意干這一行也可以來學,這就要看這個行業當時發展的具體情況了。行業發展好一點,作坊就需要多一些工人,自然做的人也就多一些。
現在我們教徒弟是把全套工藝都教給他們。過去就不一樣了,當時全國的書都要靠雕版,行業的規模非常大的,光是在揚州就有上千人。因為印書的產業規模很大,很多工序都非常專業化。光是刻字,就包括了伐刀、挑刀、打空、鋸邊各個種類。作坊里的伙計就像現在流水線上的工人,一般只做一道工序。這樣其實也是作坊主對工人們留一手,你到我們家做了,你再想到別人家就根本不可能了。因為你在我們家可能就學了挑刀,伐刀就根本不會。當時一個學徒剛入行,都是先從挑刀開始的,要想學伐刀,要到他四十歲以后才允許去學。所以,當時一般的工人很少有人能夠掌握全套的技術。
就刻字而言,本身也非常繁瑣,技術含量非常多。比如刻一個“心”字,提起來這邊叫腰折點,刻起來就叫腰折點,一個彎下來就是瓜子點,這個點叫兔兒眼點。這都是要細分的,各個點的要求都不同。一個點的種類也非常多,像“三點水”,第一點說“站點”,第二點叫“睡點”,第三點叫“水點”,都是有區別的,在技術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要掌握這些技術,靠的都是一天天的練。像我們學刻字六個月,前一兩個月先把手上的功力練練。練好之后,就開始刻一些簡單的筆畫,一年下來就可以刻一些簡單的字。到第二年,才開始邊做邊學。一般要三年左右,一個學徒才能真正出師。所謂的“出師”,一般也是說成熟了,很多手工方面的技巧都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手工的東西量是非常大的,你不可能把什么都做完。
- 相關新聞:
- ·中國雕版印刷——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2011.11.25
- ·雕版印刷術促進佛教傳播 2011.11.23
- ·第七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再現雕版印刷術 2011.10.31
- ·揚州雕版印刷技藝首登美國 2011.10.19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