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消亡實是傳說 被判兩次“死刑”仍堅挺
2011-11-25 10: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編:江佳
- 摘要:
- 一段時間以來有種說法甚囂塵上,核心觀點是報紙正在迅速消亡。有人甚至拿美國說事兒:“人家全電子了,已經沒有紙報了!”筆者最近赴美實地考察,走訪了《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與其管理層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所聞所見卻與傳言大相徑庭。
【CPP114】訊:一段時間以來有種說法甚囂塵上,核心觀點是報紙正在迅速消亡。有人甚至拿美國說事兒:“人家全電子了,已經沒有紙報了!”筆者最近赴美實地考察,走訪了《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與其管理層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所聞所見卻與傳言大相徑庭。
今天的美國,報紙仍是人們生活中極其自然的一部分——機場設有自動售報機;酒店前臺及各樓層都有報紙取閱處,每天清晨報紙就已擺放在房間門口,不需要送報的房客反倒要向前臺打招呼;街頭,各色報箱隨處可見;餐廳,報紙和咖啡同樣是許多人早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紐約時報》擁有逾百萬的訂戶,《華盛頓郵報》發行量雖在下滑,但仍有50多萬的訂戶。如此龐大的讀者群,其影響力及由此而生的廣告與發行收益可想而知,誰會輕言放棄呢?也正因為如此,在美國,和在中國一樣,我們都沒有見到報紙潰不成軍。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報紙雖然受到不小沖擊,但依然擁有廣大的讀者,印刷版報紙仍是報業公司所堅守的主業和盈利的主體。所謂報紙被電子媒體徹底取代只是遙遠而模糊的遠景。
在堅守主業的同時,美國報紙一直在對新媒體進行積極探索,這種努力已持續了多年。上述兩家美國大報都成立有數字產品開發部門,網站、手機、IPAD、電子書、推特……觸角涉及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各種電子終端和形態,電子版讀者與日俱增。紐約時報電子版從今年春天起已經開始收費。但作為行業而言,電子產品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朗。由于“互聯網信息是免費午餐”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各報的電子產品目前都還沒有成熟的、被廣為接受的盈利模式!都~約時報》作為探索新媒介形式的排頭兵,雖然已經擁有了幾十萬位電子版的收費訂戶,但相對百萬的印刷版訂戶而言仍是“少數派”,其收益也只占時報整體收入中很小的份額!度A盛頓郵報》則仍有八成收入源自報紙?梢姡瑘蠹埖碾娮踊處于摸索和基礎建設的階段,投入多產出少。從這個角度亦說明,報業去紙化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可以確定的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報紙的讀者隊伍必然是混合型的,忠誠的印刷版訂戶和年輕的電子版訂戶各得其所。在此期間,紙質為主,電子為輔是報業必然的經營之道;谶@一結論,引發出對中國報業更多更深的思考。
首先,紙媒要堅定信心,對所謂報紙消亡說不必道聽途說便妄自菲薄,更不可過度渲染、以訛傳訛。優秀的報紙在長期的積累、調整和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了專業的采編隊伍和成熟的報道機制,這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相對網絡上海量但往往較粗糙的信息而言,報紙在有限版面上提供的報道是經過篩選和深加工的,有更多富于價值的信息和觀點。相對于網絡的情緒化,報紙更為冷靜、客觀。其實,不但報紙開發的電子產品依托于報紙上的內容,多數所謂新媒體上的內容也來源于報紙。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底公開的一項調查顯示,重大新聞的最新信息或最早報道中,報紙及其網站的報道占61%,純網絡平臺的報道只占4%。這項研究再次說明:雖然如今新媒體快速崛起,但是報紙的新聞內容生產能力依然非常強大,保持著重要消息來源的地位。如果放棄了報紙,電子版便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一無內容來源,二無群眾基礎,與搜索引擎、門戶網站競爭有何優勢可言?筆者曾詢問紐約時報網站負責人,其網站何以成為世界最好的新聞網站之一。他笑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報紙是世界最好的之一”。
其次,紙媒應該做、也能夠做的改變有許多。一方面,需要拓展服務,比如讓報紙大踏步走進機場、酒店,出現在早餐桌上、超市門口等生活的各個角落,實現送報上門的無縫覆蓋;拓展內容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多次銷售,改變新聞資訊產品過于單一的現狀。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重視新媒體的開發,積極應對挑戰。報紙的世界性衰退已是公認的事實——發行量日漸萎縮、廣告收益每況愈下。在這種大背景下,電子產品所吸引的擁躉有助于增加讀者量,擴大影響力!都~約時報》的推特賬號就吸引了1600萬的粉絲。其中一部分為了及時得到新聞便于轉發,而成為了時報的電子訂戶。電子產品相較紙媒的另一個優勢是成本很低,既無紙張、印刷、發行投遞等費用,亦可借用報紙的采編成果!都~約時報》董事局主席、出版人阿瑟·蘇茲伯格不無驕傲地告訴筆者,社交媒體是機會,不是對手。國內一些平媒也有很好的嘗試,比如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論壇網,比如北京晚報創辦的圖片網“北晚新視覺”,都各有特色,吸引了大批的粉絲。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紙質報還是電子版,都應內容為王,創意至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傳播手段日新月異,載體更新、渠道變化,“內容為王”的實質卻不會改變。廣播、電視出現時,報紙曾被一些人判過兩次“死刑”,報紙雖受沖擊,但至今堅挺,內容是存在的核心價值。作為內容和思想的提供者,傳統媒體必須抓住當前機遇、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開發報紙的內容優勢,以新媒體為載體,實現數字化轉型,適應不同讀者的需求。
今天的美國,報紙仍是人們生活中極其自然的一部分——機場設有自動售報機;酒店前臺及各樓層都有報紙取閱處,每天清晨報紙就已擺放在房間門口,不需要送報的房客反倒要向前臺打招呼;街頭,各色報箱隨處可見;餐廳,報紙和咖啡同樣是許多人早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紐約時報》擁有逾百萬的訂戶,《華盛頓郵報》發行量雖在下滑,但仍有50多萬的訂戶。如此龐大的讀者群,其影響力及由此而生的廣告與發行收益可想而知,誰會輕言放棄呢?也正因為如此,在美國,和在中國一樣,我們都沒有見到報紙潰不成軍。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報紙雖然受到不小沖擊,但依然擁有廣大的讀者,印刷版報紙仍是報業公司所堅守的主業和盈利的主體。所謂報紙被電子媒體徹底取代只是遙遠而模糊的遠景。
在堅守主業的同時,美國報紙一直在對新媒體進行積極探索,這種努力已持續了多年。上述兩家美國大報都成立有數字產品開發部門,網站、手機、IPAD、電子書、推特……觸角涉及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各種電子終端和形態,電子版讀者與日俱增。紐約時報電子版從今年春天起已經開始收費。但作為行業而言,電子產品的盈利前景并不明朗。由于“互聯網信息是免費午餐”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各報的電子產品目前都還沒有成熟的、被廣為接受的盈利模式!都~約時報》作為探索新媒介形式的排頭兵,雖然已經擁有了幾十萬位電子版的收費訂戶,但相對百萬的印刷版訂戶而言仍是“少數派”,其收益也只占時報整體收入中很小的份額!度A盛頓郵報》則仍有八成收入源自報紙?梢姡瑘蠹埖碾娮踊處于摸索和基礎建設的階段,投入多產出少。從這個角度亦說明,報業去紙化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可以確定的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報紙的讀者隊伍必然是混合型的,忠誠的印刷版訂戶和年輕的電子版訂戶各得其所。在此期間,紙質為主,電子為輔是報業必然的經營之道;谶@一結論,引發出對中國報業更多更深的思考。
首先,紙媒要堅定信心,對所謂報紙消亡說不必道聽途說便妄自菲薄,更不可過度渲染、以訛傳訛。優秀的報紙在長期的積累、調整和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了專業的采編隊伍和成熟的報道機制,這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相對網絡上海量但往往較粗糙的信息而言,報紙在有限版面上提供的報道是經過篩選和深加工的,有更多富于價值的信息和觀點。相對于網絡的情緒化,報紙更為冷靜、客觀。其實,不但報紙開發的電子產品依托于報紙上的內容,多數所謂新媒體上的內容也來源于報紙。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底公開的一項調查顯示,重大新聞的最新信息或最早報道中,報紙及其網站的報道占61%,純網絡平臺的報道只占4%。這項研究再次說明:雖然如今新媒體快速崛起,但是報紙的新聞內容生產能力依然非常強大,保持著重要消息來源的地位。如果放棄了報紙,電子版便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一無內容來源,二無群眾基礎,與搜索引擎、門戶網站競爭有何優勢可言?筆者曾詢問紐約時報網站負責人,其網站何以成為世界最好的新聞網站之一。他笑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的報紙是世界最好的之一”。
其次,紙媒應該做、也能夠做的改變有許多。一方面,需要拓展服務,比如讓報紙大踏步走進機場、酒店,出現在早餐桌上、超市門口等生活的各個角落,實現送報上門的無縫覆蓋;拓展內容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多次銷售,改變新聞資訊產品過于單一的現狀。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重視新媒體的開發,積極應對挑戰。報紙的世界性衰退已是公認的事實——發行量日漸萎縮、廣告收益每況愈下。在這種大背景下,電子產品所吸引的擁躉有助于增加讀者量,擴大影響力!都~約時報》的推特賬號就吸引了1600萬的粉絲。其中一部分為了及時得到新聞便于轉發,而成為了時報的電子訂戶。電子產品相較紙媒的另一個優勢是成本很低,既無紙張、印刷、發行投遞等費用,亦可借用報紙的采編成果!都~約時報》董事局主席、出版人阿瑟·蘇茲伯格不無驕傲地告訴筆者,社交媒體是機會,不是對手。國內一些平媒也有很好的嘗試,比如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論壇網,比如北京晚報創辦的圖片網“北晚新視覺”,都各有特色,吸引了大批的粉絲。
最重要的是,無論是紙質報還是電子版,都應內容為王,創意至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傳播手段日新月異,載體更新、渠道變化,“內容為王”的實質卻不會改變。廣播、電視出現時,報紙曾被一些人判過兩次“死刑”,報紙雖受沖擊,但至今堅挺,內容是存在的核心價值。作為內容和思想的提供者,傳統媒體必須抓住當前機遇、主動出擊,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開發報紙的內容優勢,以新媒體為載體,實現數字化轉型,適應不同讀者的需求。
- 相關新聞:
- ·為什么報紙不能實現在線贏利? 2011.11.25
- ·2011河北報業印刷工作研討會在唐山舉行 2011.11.11
- ·網絡報紙社會生活中的普及將成為趨勢 2011.11.07
- ·數字化時代網絡報紙的共性特征 2011.11.03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