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造紙:穿越千年的魅力
2011-08-15 09:00 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編:陳伊超
- 摘要:
- 舉重若輕的抄紙、云霧蒸騰的烘干、氣勢凌厲的裁剪,千年前是如此,千年后亦未改變。薄薄的宣紙,承載中國書畫藝術精華,人們用8個字濃縮了它的魅力——“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薄薄的宣紙,承載中國書畫藝術精華,人們用8個字濃縮了它的魅力——“墨韻萬變,紙壽千年”。
如今,“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手工精品宣紙更是受到世人的追捧,一張清代的丈二匹(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宣紙,高約四尺一二寸,寬約十一尺左右)宣紙,能賣出萬元的天價。
在距離成都僅130公里外的夾江縣馬村鄉金華村,如今依然延續著手工制作宣紙的工藝。
竹紙始于唐傳承至今
夾江產的宣紙又叫“竹紙”,始于唐朝,明清時進入興盛時期,康熙年間被欽定為科舉考場上專用的“試卷紙”;乾隆年間又被欽定為皇帝專用的“貢紙”。據史料記載,其手工造紙有漚、蒸、搗、抄四個環節共72道工序,最多時工序達82道。
宣紙的制作工序十分繁瑣,自唐代以來一直保持傳統的手工操作,用竹簾過濾進行抄紙,用火墻烘烤、人工揭貼的烘干法曬紙,在檢驗時需逐張目測手撿,整個流程要求操作工人心手默契,既小心翼翼,又沉著果斷。
其中,抄紙時需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撈紙人每天工作時間長達十多個小時,某些工序還有一定的腐蝕性,對皮膚傷害較大;饓α兰埖姆块g內溫度更是高達40多攝氏度,一到盛夏,密不透風的房間里是又悶又熱,艱苦程度可想而知。
火墻晾紙的房間密不透風,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一到盛夏,又悶又濕又熱。
抄紙靠經驗厚薄隨心
馬村鄉金華村2組許邦華老人一家世代造紙,他的家中就是一個完整的造紙作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十口大大小小的石缸。
“這些石缸是造紙必不可少的:有的蓄水,有的漚料,有的泡、搗料,有的抄紙。”今年30多歲的楊幼金在這里做了10多年的抄紙師傅,“這道工序是造紙里面最具技術性的了。”
從紙槽里抄起紙漿來時,全靠經驗來控制每張紙的厚薄度,紙漿抄得不均勻,一張紙就會一邊厚一邊薄。這個過程需要操作者的眼睛、雙手、心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只有達到高度的默契,抄紙才能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抄出來的紙整齊地疊在一起,需要重物壓住擠干多余的水分,經過擠壓,就像是白色的大塊豆腐一般,再由曬紙工靈巧地掀起一張張半透明的濕紙,貼到烘干墻上面。散發完云霧般的蒸汽后,烘焙好的宣紙,經過裁剪整齊,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作坊成非遺示范基地
博物館考證歷史 證實蔡倫發明造紙“術”
巴黎:體驗造紙工藝 培養環保意識
造紙消費旺季到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