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進入漫長“冬天” 是抗爭還是沒落?
2011-07-27 0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責編:陳伊超
- 摘要:
- 最近,京城擁有16年歷史的著名人文社科類書店“風入松”宣布歇業搬遷,讓人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眾多愛書之人紛紛通過網絡寄托“緬懷”之情。“風入松”主人王洪彬日前公開表示,該店因租金、網絡經銷商沖擊等原因難以為繼,“但不會倒閉,正在尋找新址欲搬離”。
【CPP114】訊:最近,京城擁有16年歷史的著名人文社科類書店“風入松”宣布歇業搬遷,讓人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眾多愛書之人紛紛通過網絡寄托“緬懷”之情。“風入松”主人王洪彬日前公開表示,該店因租金、網絡經銷商沖擊等原因難以為繼,“但不會倒閉,正在尋找新址欲搬離”。
在北京,陷入類似困境的民營書店不止“風入松”一家。此前,第三極書局、北京五四書店、席殊書屋消失不見,豆瓣書店直營店陸續關張,單向街、北京三聯書店據稱規模收縮。除了北京,重慶經典概念書城結業,季風書園上海徐家匯概念店開張不久即關門大吉。在豆瓣網上,拯救這書屋、那書局的活動此消彼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民營書店紅火一時,北京的風入松書店和國林風書店、萬圣書園號稱是民營書店的“三大天王”,上海的季風書店、廣州的學而優書店、福建的曉風書屋都曾名噪一時。而如今,這些書店都在掙扎著求生。據百道網披露的數據顯示,2005年至今,全國國有書店網點減少1944處,民營圖書零售網點減少3861處。
上海新東方學校校長汪海濤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繼美羅城店、復興路店及靜安寺店關門后,由于房租遞增,季風書園來福士店月底將關閉。至此,季風在市中心只剩陜西南路旗艦店。此前,北京風入松、廣州三聯、復旦慶云書店陸續關門。房租、網購、電子書、手機閱讀已對書店造成巨大沖擊。”
實體書店進入漫長的“冬天”
在北京大學小南門外,穿過一道狹窄溫馨的走廊,以前可以看到“風入松”醒目的廣告語:“人,詩意地棲居。”這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評價詩人荷爾德林的話。書店的前老板是學哲學出身的已故北大教授王煒先生。記者打聽得知,王煒先生之所以用這句話,是為了紀念他的老師熊偉先生。熊偉先生曾師從海德格爾。書店創辦于1995年10月。十多年前,汪曾祺親筆題下店名,楊振寧、任繼愈、季羨林紛紛光顧,每天的客人數以千計。
如今,這里面目全非,風光不再。書店的樓梯口前貼著一張紅色的通知,上面寫著:“因書店老化,需大范圍檢修,給諸位讀者帶來不便,敬請諒解”,落款是“北京風入松圖書有限公司”,時間為“2011年6月2日”。順樓梯下去,位于地下一層的書店里漆黑一片,空無一人。風入松的“搬遷”令人心驚,這讓人想到曾是全國最大民營書店的第三極書局在“搬遷”后不久香消玉殞。2006年7月15日,第三極書局在北京北四環第三極大廈內開業,且雄心勃勃地打出“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現身京城”的標語。然而,這家營業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文化書店,在開業后一個月就遭遇了與中關村圖書大廈的價格戰。此后持續虧損三年,不得不在2009年10月3日遷至昊海樓地下一層?砂徇w也無力回天,四個月后,第三極書局正式停業。
相比于“新書店”,更多“老書店”的境遇更難為人知。在隆福廣場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記者找到了成立于1952年的中國書店。在車水馬龍的街道里,這里比想象中更老舊,也比文字中描寫的更小。雕花木門玻璃窗,中國書店如同白發老者坐在時尚少女身邊獨自守望。店里的二樓封閉了,相比“搬遷”,這種“縮水”是另一種掙扎。記者在半小時里只看到不到10名讀者。
這不是一時的景象。閱讀習慣的變化、電子圖書的勃興、網絡書店的挑戰以及重商、娛樂的風氣,確實使實體書店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冬天”。
美術館東街,下午五點左右,三聯韜奮圖書中心。
這里在平時下班、放學的時間里或者周末全天會比較忙。在這個裝飾簡約而富有書海風情的地方,一層和地下一層的樓梯上總是坐著讀書的人。曾經有人拍下這愛書的場景,并把這里和紐約、倫敦一些歷史悠久的主題書店并舉,稱為北京十大地標性書店之一。
聊到現在的經營狀況,營業員表示不便透露具體數據,“除了來店里買書的顧客外,我們也有郵購業務,因為三聯的品牌,店里的環境也好,來書店里的顧客還是很多。”面對網絡書店的競爭,三聯的營業人員表示,“喜歡逛書店的還是大有人在,不僅僅是買書。”每次進三聯書店,讀者都會發現他們的圖書銷售排行榜。“當當的排行榜和我們的排行榜不同,一看就知道,我們的書不一樣,顧客也不一樣。”
多元經營,能否突圍?
“相比實體書店,網絡書商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因而可以給消費者更低的折扣,還可以包郵、送貨上門。”北京單向街書店一位負責人說,“電子書的興起對實體書店而言,如一股寒流,各種多媒體設備的發展,漸漸改變了人們傳統的閱讀模式。”
自2010年底,當當網與京東商城展開價格戰,書的折扣達到5折,甚至低至3折。對很多年輕人而言,在浩大的網絡書城里,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靜待圖書送貨上門,少去奔波之苦,又能享受折扣優惠。與此同時,黑莓、iphone等智能手機或專業電子閱讀器,這些沒有紙質書本的重量,卻有超越它的容量,且隨時隨地可以閱讀,迅速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導致逛書店的人越來越少。
記者在中關村圖書大廈附近的一條街上看到,除新華書店外,這里很多仍在支撐著的民營小書店都在靠賣教輔教材、考研資料、公務員考試、成人考試等各種輔導書存活。一個經營舊書的書店老板憂心忡忡地說,“民營書店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每天晚上關門時,就想著明天還能不能再開張。”
在北京,陷入類似困境的民營書店不止“風入松”一家。此前,第三極書局、北京五四書店、席殊書屋消失不見,豆瓣書店直營店陸續關張,單向街、北京三聯書店據稱規模收縮。除了北京,重慶經典概念書城結業,季風書園上海徐家匯概念店開張不久即關門大吉。在豆瓣網上,拯救這書屋、那書局的活動此消彼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民營書店紅火一時,北京的風入松書店和國林風書店、萬圣書園號稱是民營書店的“三大天王”,上海的季風書店、廣州的學而優書店、福建的曉風書屋都曾名噪一時。而如今,這些書店都在掙扎著求生。據百道網披露的數據顯示,2005年至今,全國國有書店網點減少1944處,民營圖書零售網點減少3861處。
上海新東方學校校長汪海濤在新浪微博上寫道:“繼美羅城店、復興路店及靜安寺店關門后,由于房租遞增,季風書園來福士店月底將關閉。至此,季風在市中心只剩陜西南路旗艦店。此前,北京風入松、廣州三聯、復旦慶云書店陸續關門。房租、網購、電子書、手機閱讀已對書店造成巨大沖擊。”
實體書店進入漫長的“冬天”
在北京大學小南門外,穿過一道狹窄溫馨的走廊,以前可以看到“風入松”醒目的廣告語:“人,詩意地棲居。”這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評價詩人荷爾德林的話。書店的前老板是學哲學出身的已故北大教授王煒先生。記者打聽得知,王煒先生之所以用這句話,是為了紀念他的老師熊偉先生。熊偉先生曾師從海德格爾。書店創辦于1995年10月。十多年前,汪曾祺親筆題下店名,楊振寧、任繼愈、季羨林紛紛光顧,每天的客人數以千計。
如今,這里面目全非,風光不再。書店的樓梯口前貼著一張紅色的通知,上面寫著:“因書店老化,需大范圍檢修,給諸位讀者帶來不便,敬請諒解”,落款是“北京風入松圖書有限公司”,時間為“2011年6月2日”。順樓梯下去,位于地下一層的書店里漆黑一片,空無一人。風入松的“搬遷”令人心驚,這讓人想到曾是全國最大民營書店的第三極書局在“搬遷”后不久香消玉殞。2006年7月15日,第三極書局在北京北四環第三極大廈內開業,且雄心勃勃地打出“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現身京城”的標語。然而,這家營業面積近2萬平方米的文化書店,在開業后一個月就遭遇了與中關村圖書大廈的價格戰。此后持續虧損三年,不得不在2009年10月3日遷至昊海樓地下一層?砂徇w也無力回天,四個月后,第三極書局正式停業。
相比于“新書店”,更多“老書店”的境遇更難為人知。在隆福廣場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記者找到了成立于1952年的中國書店。在車水馬龍的街道里,這里比想象中更老舊,也比文字中描寫的更小。雕花木門玻璃窗,中國書店如同白發老者坐在時尚少女身邊獨自守望。店里的二樓封閉了,相比“搬遷”,這種“縮水”是另一種掙扎。記者在半小時里只看到不到10名讀者。
這不是一時的景象。閱讀習慣的變化、電子圖書的勃興、網絡書店的挑戰以及重商、娛樂的風氣,確實使實體書店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冬天”。
美術館東街,下午五點左右,三聯韜奮圖書中心。
這里在平時下班、放學的時間里或者周末全天會比較忙。在這個裝飾簡約而富有書海風情的地方,一層和地下一層的樓梯上總是坐著讀書的人。曾經有人拍下這愛書的場景,并把這里和紐約、倫敦一些歷史悠久的主題書店并舉,稱為北京十大地標性書店之一。
聊到現在的經營狀況,營業員表示不便透露具體數據,“除了來店里買書的顧客外,我們也有郵購業務,因為三聯的品牌,店里的環境也好,來書店里的顧客還是很多。”面對網絡書店的競爭,三聯的營業人員表示,“喜歡逛書店的還是大有人在,不僅僅是買書。”每次進三聯書店,讀者都會發現他們的圖書銷售排行榜。“當當的排行榜和我們的排行榜不同,一看就知道,我們的書不一樣,顧客也不一樣。”
多元經營,能否突圍?
“相比實體書店,網絡書商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因而可以給消費者更低的折扣,還可以包郵、送貨上門。”北京單向街書店一位負責人說,“電子書的興起對實體書店而言,如一股寒流,各種多媒體設備的發展,漸漸改變了人們傳統的閱讀模式。”
自2010年底,當當網與京東商城展開價格戰,書的折扣達到5折,甚至低至3折。對很多年輕人而言,在浩大的網絡書城里,只需輕點鼠標,就可以靜待圖書送貨上門,少去奔波之苦,又能享受折扣優惠。與此同時,黑莓、iphone等智能手機或專業電子閱讀器,這些沒有紙質書本的重量,卻有超越它的容量,且隨時隨地可以閱讀,迅速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導致逛書店的人越來越少。
記者在中關村圖書大廈附近的一條街上看到,除新華書店外,這里很多仍在支撐著的民營小書店都在靠賣教輔教材、考研資料、公務員考試、成人考試等各種輔導書存活。一個經營舊書的書店老板憂心忡忡地說,“民營書店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每天晚上關門時,就想著明天還能不能再開張。”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