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未來五年包裝印刷等成為發展龍頭
2011-01-26 09:50 來源:今日印刷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西安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了《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綱要》分十一個篇章,重點闡明“十二五”時期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戰略導向和發展重點,是政府履行職責和制定實施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年度計劃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未來五年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動綱領。
【CPP114】訊:西安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審議了《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綱要》分十一個篇章,重點闡明“十二五”時期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戰略導向和發展重點,是政府履行職責和制定實施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年度計劃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是未來五年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行動綱領。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2015年全市GDP比2010年翻一番
《綱要》指出,“十一五”時期,西安城市價值得到有效兌現,城市實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是城市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是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改革開放推進最快的時期,城市影響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進入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新階段。
“十一五”以來,西安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產總值連續跨越2000億元、3000億元兩大臺階,在全國城市中的位次明顯前移。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241.49億元,年均增長14.5%,是2005年的2.47倍。人均GDP達到5790美元,是2005年的2.67倍。我市在投資消費、產業結構、城鄉面貌、市政服務能力、生態環境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抓住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創新驅動、板塊推動、項目帶動戰略,充分發揮區位、人文、科教、產業優勢,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城市空間體系,著力構造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著力提升改革開放水平,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建設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園。
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3%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500億元,年均增長16%以上。
經濟結構得到新提升。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達到55%;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高,到2015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56%;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到2015年五大主導產業占GDP比重達到53%;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突破,到2015年,外貿依存度達到25%以上。
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建設創新型的國際化大都市,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到2015年全市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5.5%。
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13%,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6%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8%,基本達到國家生態城市標準;城鎮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
民生改善達到新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城市每年新增就業人口10萬人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一體化全面推進,城鎮化水平達到75%。
構建特色鮮明的都市框架
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打造大都市城市空間發展體系
推進城市發展空間向更大范圍拓展,逐步實現主城區與城市組團、組團與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形成一城多核、山水同構、組團發展,具有歷史人文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體系結構。
加快建設3個副中心城市
3個副中心城市。閻良區人口達到3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臨潼區人口達到6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戶縣人口達到30萬,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
5個組團。人口規模超過10萬。
60個重點鎮。人口規模3-5萬。
啟動開發5個城市組團
規劃建設周至、藍田、高陵、常寧、洪慶等相對獨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產業發達、生態優美的城市組團。打造區域特色,引導人口集中和產業聚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全市產業、要素、人口集聚新興城區。
積極培育60個重點鎮
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統一規劃、配套建設、扶持產業,重點打造灤鎮、新豐、草堂等60個中心鎮,引導周邊人口和特色產業向中心鎮集聚,形成品牌突出、個性鮮明、功能獨特、經濟較為發達的重點鎮。
2015年,城市基礎設施達到副省級城市中上游水平
以建設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為重點,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國際化水準和現代化水平。到2015年,城市基礎設施要達到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上游水平。
構建市內1小時通勤圈
構建都市區對外2小時輻射圈、內部1小時通勤圈、主城區半小時通達圈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
發揚古都歷史傳統,傳承西安人文精神,進一步挖掘和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彰顯“華夏故都、山水之城”城市特色
保護和建設好皇城區
建設世界一流和最大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展示區、體驗區和旅游休閑步行城區。
做好大遺址保護利用
探索大遺址保護利用新途徑,全面保護好西安的大遺址、大陵墓和古文化遺存。做好唐大明宮、漢長安城等遺址保護,實施文物本體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
打造博物館之城
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展示華夏歷史文化。建設50-80座博物館,力爭博物館的總量突破100個,將西安打造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之城。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力爭有更多項目入選國家級省級名錄。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場館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場所。
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名山
充分利用秦嶺北麓自然資源,強化生態保護機制,科學劃分空間功能,建設生態功能穩定、文化內涵豐富的大秦嶺。
構建“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格局
把長安“八水”和湖泊建成展現城市新區風貌的重要生態符號。大力實施生態引水,恢復一批河池水景,改造一批城市水工程,加快昆明池治理,新建一批城區湖泊,打造富有西安特色的水韻之城。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強化政策導向,提升質量強市水平,優化發展環境,加快構建以旅游業、文化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具有西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迅速壯大旅游業
到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破1億人次
積極壯大旅游產業總體規模,努力把旅游產業培育成為西安的支柱產業。實施“大旅游”戰略,到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突破1億人次,入境人數達到15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建設國際化大都市
2015年全市GDP比2010年翻一番
《綱要》指出,“十一五”時期,西安城市價值得到有效兌現,城市實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是城市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是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改革開放推進最快的時期,城市影響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進入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新階段。
“十一五”以來,西安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產總值連續跨越2000億元、3000億元兩大臺階,在全國城市中的位次明顯前移。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241.49億元,年均增長14.5%,是2005年的2.47倍。人均GDP達到5790美元,是2005年的2.67倍。我市在投資消費、產業結構、城鄉面貌、市政服務能力、生態環境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十二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抓住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為目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創新驅動、板塊推動、項目帶動戰略,充分發揮區位、人文、科教、產業優勢,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城市空間體系,著力構造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著力提升改革開放水平,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建設便捷、宜居的幸福家園。
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3%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過500億元,年均增長16%以上。
經濟結構得到新提升。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經濟占GDP比重達到55%;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高,到2015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56%;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到2015年五大主導產業占GDP比重達到53%;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突破,到2015年,外貿依存度達到25%以上。
創新能力實現新突破。建設創新型的國際化大都市,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到2015年全市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5.5%。
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下降13%,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6%以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8%,基本達到國家生態城市標準;城鎮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
民生改善達到新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城市每年新增就業人口10萬人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一體化全面推進,城鎮化水平達到75%。
構建特色鮮明的都市框架
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打造大都市城市空間發展體系
推進城市發展空間向更大范圍拓展,逐步實現主城區與城市組團、組團與組團之間的生態隔離,形成一城多核、山水同構、組團發展,具有歷史人文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體系結構。
加快建設3個副中心城市
3個副中心城市。閻良區人口達到3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40平方公里;臨潼區人口達到60萬,建成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戶縣人口達到30萬,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
5個組團。人口規模超過10萬。
60個重點鎮。人口規模3-5萬。
啟動開發5個城市組團
規劃建設周至、藍田、高陵、常寧、洪慶等相對獨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產業發達、生態優美的城市組團。打造區域特色,引導人口集中和產業聚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全市產業、要素、人口集聚新興城區。
積極培育60個重點鎮
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統一規劃、配套建設、扶持產業,重點打造灤鎮、新豐、草堂等60個中心鎮,引導周邊人口和特色產業向中心鎮集聚,形成品牌突出、個性鮮明、功能獨特、經濟較為發達的重點鎮。
2015年,城市基礎設施達到副省級城市中上游水平
以建設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為重點,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國際化水準和現代化水平。到2015年,城市基礎設施要達到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上游水平。
構建市內1小時通勤圈
構建都市區對外2小時輻射圈、內部1小時通勤圈、主城區半小時通達圈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
發揚古都歷史傳統,傳承西安人文精神,進一步挖掘和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彰顯“華夏故都、山水之城”城市特色
保護和建設好皇城區
建設世界一流和最大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展示區、體驗區和旅游休閑步行城區。
做好大遺址保護利用
探索大遺址保護利用新途徑,全面保護好西安的大遺址、大陵墓和古文化遺存。做好唐大明宮、漢長安城等遺址保護,實施文物本體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
打造博物館之城
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集中展示華夏歷史文化。建設50-80座博物館,力爭博物館的總量突破100個,將西安打造為國際知名的博物館之城。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繼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力爭有更多項目入選國家級省級名錄。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場館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場所。
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名山
充分利用秦嶺北麓自然資源,強化生態保護機制,科學劃分空間功能,建設生態功能穩定、文化內涵豐富的大秦嶺。
構建“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格局
把長安“八水”和湖泊建成展現城市新區風貌的重要生態符號。大力實施生態引水,恢復一批河池水景,改造一批城市水工程,加快昆明池治理,新建一批城區湖泊,打造富有西安特色的水韻之城。
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以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強化政策導向,提升質量強市水平,優化發展環境,加快構建以旅游業、文化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具有西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迅速壯大旅游業
到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破1億人次
積極壯大旅游產業總體規模,努力把旅游產業培育成為西安的支柱產業。實施“大旅游”戰略,到2015年,國內旅游人數突破1億人次,入境人數達到15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