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發展大趨勢 實現江西文化產業新跨越
2011-01-11 13:08 來源:江西日報 責編:張健
- 摘要:
- 文化產業的生命力和根本出路在市場。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條寶貴經驗。
以網絡業為例,當前各網絡所涵蓋的內容由過去的多而淺轉化為現在的專而深,出現了專門的新聞網、游戲網、女性網、交際網、讀書網、旅游網、購物網等專業網站以及不可計數的“小眾”網站。可以說,誰能細分市場,誰就能創造細分的優勢,誰就能占領先機。我們應當實施“細分歸聚”戰略,從消費大眾總體中分出清晰的有個性特征的小族群來,然后投其所好,以適銷對路、針對性強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去聚合同一價值追求、生活模式與文化特征的眾多個體的個性需求。
順應品牌鏈條化發展趨勢,構筑復合型衍生產業鏈。孤零零的單個文化品牌,注定要成為市場競爭的“棄兒”;衍生產業鏈的開發程度有多深,文化品牌的市場價值就有多大。所謂文化產業衍生產業鏈,指圍繞某個文化品牌開發出新的系列相關產品或服務,從而使原品牌與其延伸產品或服務形成產業鏈。比如,一部成功的電影后面就可以有海報、廣告、圖書、音像、玩具、游戲、文具、郵票、服裝、裝飾、旅游休閑、主題公園等一系列衍生產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美國好萊塢稱之為“火車頭理論”。美國的影視產業之所以居于高利潤產業的前列,是因為它不僅看重票房收入,更看重放映之外的相關產品。有資料顯示,美國電影產業的延伸產品收入占電影產業收入的73%。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我國一些地方對于文化產業的理解還只停留在淺層次的文化開發上,以為搞幾臺演出、辦幾次文化展、出幾個精品、獲幾項大獎、定幾個旅游點就是在搞文化產業了。近兩年這種狀況有所改觀,也趨于重視衍生產品的開發了。我省“源頭”文化品牌不少,但“活水”衍生產品卻不多,開發空間還很大。因此,在努力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時,必須強化開發衍生產品的意識,開發出一系列的衍生文化產品,打造一條“上游開發、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文化產業價值鏈。
順應企業族群化發展趨勢,積極發揮文化產業園集聚效應。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著某種利益聯系的企業也逐漸族群化了,它們在特定空間集聚,延伸價值鏈,實現資源共享,形成“乘數效應”,產生“1+1>2”的“聚變”甚至“裂變”效應。實際上,園區化已成為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和重要趨勢。美國好萊塢電影區、百老匯戲劇產業園區,英國謝菲爾德文化產業園區,日本秋葉原動漫集聚區,加拿大bc省動畫產業園區,都集聚了大量企業、科技、人才、資金、政策等多方面要素,是產生集聚效應的成功典范。近年來,文化產業園在我國也如雨后春筍般,每個省都有一些,然而產業集中度、關聯度較低,互補性、依賴性不強,規模效應、外部效益不好卻成為大多數園區的通病。現實告訴我們,在打造文化產業集聚園時,必須特別關注三點:一要選擇有關聯的文化企業或項目入園,避免“將文化產業園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的現象;二要對產業價值鏈進行準確定位,完善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避免“斷鏈”現象;三要有清晰強大的主打產業,突出與其他集群相區別的特色,避免“同質化”現象,從而提升文化產業集聚水平,促成文化要素的集約、集合、集聚,真正發揮江西在現代出版、數字影視、民俗演藝、陶瓷創意等文化產業方面的園區集聚效應。
順應結構壟斷化發展趨勢,努力打造旗艦型企業集團。近年來,世界文化產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了幾個全球性的產業集團。如時代華納、迪斯尼、維康、通信公司等九大傳媒巨頭基本上瓜分了世界全球性商業傳媒市場這塊“蛋糕”。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一方面,文化行業壟斷和行業壁壘在不斷打破;另一方面,文化企業集團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步伐越來越快,企業間的并購、重組活動更加頻繁和活躍。在政府和市場的“雙輪”驅動下,一些地方先后組建了影視、報業、出版、發行、印刷等文化產業集團。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