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生產采用CTP技術出效益
2011-01-05 00:00 來源:中國包裝網 責編:劉慧
- 摘要:
- 實現印刷生產的數字化是印刷行業的一大趨勢,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一直在關注有關技術的發展,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并從中獲益。
【CPP114】訊:實現印刷生產的數字化是印刷行業的一大趨勢,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羊城晚報報業集團一直在關注有關技術的發展,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并從中獲益。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早在1988年就開始應用桌面排版系統和激光照排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2000年報社內已經能夠比較完善地在網絡上運行出報、廣告、發行、財務、辦公業務。其中出報流程是最早在網絡上運行的,把在印刷廠電腦車間的組版工序改由編輯負責自行完成,這一改革使整個流程合理順暢,大大提高了效率,為印刷脫離報社綜合發展做了鋪墊。
1998年,報業集團開始引進CTP設備,目的是為新印務中心在工藝上采用新技術做探索,以便日后生產工藝過程能整合在網絡化里而得到有序控制,使網絡和新設備、新技術在生產中更好地實現其真正的價值。2001年新印務中心投入使用,集團率先在國內大規模使用CTP制版,完全拋棄了傳統制版工藝。至今已經應用3年了,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獲得了雙贏。
高生產能力的新印務中心
新印務中心籌建于報業激烈競爭的回落時期,當時,廣州報業競爭大局基本已定。1985~1998年間,雖然印刷廠的印刷能力在不斷擴大,但遠遠無法適應版面擴大和廣告對彩色版面的要求。每天30多個版面、彩色印刷80多萬份,少數能印雙面彩色的機組每天運轉20多個小時還是無法按時完成,只能外發代印或提前印刷,遇到機械故障,更是焦頭爛額。自身的不足造成了廣告市場的被動局面,大大降低了廣告的吸收量,印刷能力嚴重不足和發行時效滯后成為報社收入驟減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新印務中心印刷能力預計時做了10-15年的規劃,最高印刷能力是600萬對開張/小時(全彩)。同時根據本報印量86%的特點,解決高時效這個突出問題的辦法,就是選用雙幅高速、雙路出報,既解決時效又能利用最少人員在1~2個班次發揮最高效益。
在新印務中心建成后,舊廠設備保留用于印刷代印報及報外件。把印報時間段區分清楚,確保了出報時效,這樣既發揮了舊設備的作用,也避免了搬運拆裝的額外支出。
實踐證明,目前印務中心已使用的1/3廠房,安裝了3組13個雙幅塔,每天上午6時30分開始,按D、C、B、A版順序印刷《羊城晚報》,到下午14時30分全部印刷完畢。此外,在印刷晚報前后安排代印了《香港商報》、彩色版面及印量較大的廣告?C刻煊×科骄820萬對開張,設備運行10個小時,安排2班人員,比較輕松就完成了,同時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設備保養,所以3年來沒有出現過因設備故障影響出報時效的現象。新、舊廠經過調整和增加設備,彩色印刷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員卻沒有增加,效益明顯改善。以后業務再發展,可以隨時增加設備適應需要,得心應手。
全面采用CTP技術出效益
第一期工程7臺位置先安裝5臺,同時還預留了第二期工程7臺位置備用。到2000年,平版銀鹽制版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報社決定在制版工序完全采用CTP技術。經過反復測算,配置了3臺北極星200型、2臺北極星100型、3臺LINA自動打孔彎版機及輸送線,配上北大“博恒”管理系統,形成了當時亞洲最大規模的CTP系統。
生產能力達到720張四開版/小時,即1個小時能制好12個印刷塔所需版數,速度相當快,非常適應《羊城晚報》“當天新聞當天看”的出版要求。3年的生產實踐證明:每天可在制版工序擠出1個小時,給編輯帶來了許多回旋余地,當天信息量增加,保證了廣州讀者看到的是最新的新聞。所以A版新聞常新,新技術功不可沒,CTP技術使羊城晚報真正取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現在CTP技術更加成熟并廣泛采用,光敏、熱敏等選擇范圍更大,更利于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的需要。
采用CTP技術,筆者認為是高成本,高效益、高質量、高回報、必須具備可行條件、迫切需要、上規模,才能充分發揮高技術、自動化的優越性,才能出效益。
采用新工藝的必備條件
CTP是印刷業進入數據化的重要一環。首先在報社出版流程上,規定記者、編輯、值班總編簽發付印全部在網絡上運行,各有各的權限,按照流程時效規定運行,不得隨意變動。各版面準備采用的圖片必須把使用時間、規格、要求及所在版面通知印刷廠,按照印刷要求,經過處理后按時放到服務器圖庫備用,編輯部不得更改和自行處理,特殊情況需經總編特許。
各版面(包括廣告)按各版劃定行數組版。組版后,付印由值班總編簽發到印刷廠傳版組,與相關廣告版面按版心規格連版,核準后通過專用光纖傳到印務中心CTP制版印刷。
采用四開版面制版,由于流程對各版面交版有時效規定,各版相隔約5分鐘。便于CTP設備連續出版、印刷車間隨時版到裝版,不需要等相鄰版面才能出版,充分發揮自動連續出版、打孔彎版速度快的特長。取消中縫后,把四開版心往左右各擴大10mm,總版面比原來還增大5mm。
盡量采用同樣規格的版材和耗材,這就要求購置設備要有連貫性。例如:所用橡皮布規格均為1143mm×830mm,新廠13個印刷塔印版規格均為383mm×577mm。這樣就使自動制版系統能連續準確生產,發揮高速、準確的特點。當然設備供應商所推薦的多種規格都可行,但是供應商不會考慮包括轉換、調整的時間和精度的影響。經常要調整這些方面,勢必使速度、精度大打折扣,使用不順利,效果就不明顯,感覺沒有傳統工藝快。
高成本高效益高質量高回報
成本核算應該考慮綜合成本,3年來新印務中心一直按同量生產核算。
按照《羊城晚報》出報流程,每天平均40個彩色版,廣告提前一天交稿,分4次印刷,共需出4色膠片160張(40套),每套15分鐘.就需要連續10個小時,曬版1408張(對開704張),每張1分鐘,總共需要11個多小時。每周有2天近60版,需用時間更長。最多時每天用版1700多張。按此計算使用傳統工藝需人員約35人.要滿足時效要求必須配置3~4套照排、沖片、曬版、拼版設備,占用較大面積場地,使用必需的輔材,使用大量的電能。同時工人勞動強度大、出錯幾率大、質量控制難。同樣的工作量,使用CTP流程只要4~5人,一個班次,每輪印刷用版45分鐘即可制作完成,不用輔材,用電量只有傳統工藝的1/3、質量穩定。特別是套印準確,開機對版,控制墨量的時間大大減少,工人工作輕松。最大效果可節約1小時時間給編輯搶新聞,對晚報當天新聞見報起了決定性作用.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無法估量。
目前CTP設備和版材昂貴,這是其推廣的最大障礙。所以一定要成規模,連續生產,不能與傳統工藝混合并存,否則肯定是高成本。同時,在使用中也會出現設備故障,操作人員在熟練后,及時排除也不是難事。形成一定規模后,即使個別機臺出問題,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是激光頭是關鍵部件,必須有備件和經常檢查、調整、盡量減少故障率。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物流的自動化,如自動供墨、自動供紙、發行的自動捆扎分發系統等,這是提高效益,提升技術水平,實現印刷數字化與國際潮流接軌的必經之路。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2010年全年中國國產CTP裝機量將超過千臺
中國印企與CTP的“愛恨情仇”
盤點2010:CTP行業十大熱點新聞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早在1988年就開始應用桌面排版系統和激光照排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2000年報社內已經能夠比較完善地在網絡上運行出報、廣告、發行、財務、辦公業務。其中出報流程是最早在網絡上運行的,把在印刷廠電腦車間的組版工序改由編輯負責自行完成,這一改革使整個流程合理順暢,大大提高了效率,為印刷脫離報社綜合發展做了鋪墊。
1998年,報業集團開始引進CTP設備,目的是為新印務中心在工藝上采用新技術做探索,以便日后生產工藝過程能整合在網絡化里而得到有序控制,使網絡和新設備、新技術在生產中更好地實現其真正的價值。2001年新印務中心投入使用,集團率先在國內大規模使用CTP制版,完全拋棄了傳統制版工藝。至今已經應用3年了,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上獲得了雙贏。
高生產能力的新印務中心
新印務中心籌建于報業激烈競爭的回落時期,當時,廣州報業競爭大局基本已定。1985~1998年間,雖然印刷廠的印刷能力在不斷擴大,但遠遠無法適應版面擴大和廣告對彩色版面的要求。每天30多個版面、彩色印刷80多萬份,少數能印雙面彩色的機組每天運轉20多個小時還是無法按時完成,只能外發代印或提前印刷,遇到機械故障,更是焦頭爛額。自身的不足造成了廣告市場的被動局面,大大降低了廣告的吸收量,印刷能力嚴重不足和發行時效滯后成為報社收入驟減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新印務中心印刷能力預計時做了10-15年的規劃,最高印刷能力是600萬對開張/小時(全彩)。同時根據本報印量86%的特點,解決高時效這個突出問題的辦法,就是選用雙幅高速、雙路出報,既解決時效又能利用最少人員在1~2個班次發揮最高效益。
在新印務中心建成后,舊廠設備保留用于印刷代印報及報外件。把印報時間段區分清楚,確保了出報時效,這樣既發揮了舊設備的作用,也避免了搬運拆裝的額外支出。
實踐證明,目前印務中心已使用的1/3廠房,安裝了3組13個雙幅塔,每天上午6時30分開始,按D、C、B、A版順序印刷《羊城晚報》,到下午14時30分全部印刷完畢。此外,在印刷晚報前后安排代印了《香港商報》、彩色版面及印量較大的廣告?C刻煊×科骄820萬對開張,設備運行10個小時,安排2班人員,比較輕松就完成了,同時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設備保養,所以3年來沒有出現過因設備故障影響出報時效的現象。新、舊廠經過調整和增加設備,彩色印刷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人員卻沒有增加,效益明顯改善。以后業務再發展,可以隨時增加設備適應需要,得心應手。
全面采用CTP技術出效益
第一期工程7臺位置先安裝5臺,同時還預留了第二期工程7臺位置備用。到2000年,平版銀鹽制版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報社決定在制版工序完全采用CTP技術。經過反復測算,配置了3臺北極星200型、2臺北極星100型、3臺LINA自動打孔彎版機及輸送線,配上北大“博恒”管理系統,形成了當時亞洲最大規模的CTP系統。
生產能力達到720張四開版/小時,即1個小時能制好12個印刷塔所需版數,速度相當快,非常適應《羊城晚報》“當天新聞當天看”的出版要求。3年的生產實踐證明:每天可在制版工序擠出1個小時,給編輯帶來了許多回旋余地,當天信息量增加,保證了廣州讀者看到的是最新的新聞。所以A版新聞常新,新技術功不可沒,CTP技術使羊城晚報真正取得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現在CTP技術更加成熟并廣泛采用,光敏、熱敏等選擇范圍更大,更利于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的需要。
采用CTP技術,筆者認為是高成本,高效益、高質量、高回報、必須具備可行條件、迫切需要、上規模,才能充分發揮高技術、自動化的優越性,才能出效益。
采用新工藝的必備條件
CTP是印刷業進入數據化的重要一環。首先在報社出版流程上,規定記者、編輯、值班總編簽發付印全部在網絡上運行,各有各的權限,按照流程時效規定運行,不得隨意變動。各版面準備采用的圖片必須把使用時間、規格、要求及所在版面通知印刷廠,按照印刷要求,經過處理后按時放到服務器圖庫備用,編輯部不得更改和自行處理,特殊情況需經總編特許。
各版面(包括廣告)按各版劃定行數組版。組版后,付印由值班總編簽發到印刷廠傳版組,與相關廣告版面按版心規格連版,核準后通過專用光纖傳到印務中心CTP制版印刷。
采用四開版面制版,由于流程對各版面交版有時效規定,各版相隔約5分鐘。便于CTP設備連續出版、印刷車間隨時版到裝版,不需要等相鄰版面才能出版,充分發揮自動連續出版、打孔彎版速度快的特長。取消中縫后,把四開版心往左右各擴大10mm,總版面比原來還增大5mm。
盡量采用同樣規格的版材和耗材,這就要求購置設備要有連貫性。例如:所用橡皮布規格均為1143mm×830mm,新廠13個印刷塔印版規格均為383mm×577mm。這樣就使自動制版系統能連續準確生產,發揮高速、準確的特點。當然設備供應商所推薦的多種規格都可行,但是供應商不會考慮包括轉換、調整的時間和精度的影響。經常要調整這些方面,勢必使速度、精度大打折扣,使用不順利,效果就不明顯,感覺沒有傳統工藝快。
高成本高效益高質量高回報
成本核算應該考慮綜合成本,3年來新印務中心一直按同量生產核算。
按照《羊城晚報》出報流程,每天平均40個彩色版,廣告提前一天交稿,分4次印刷,共需出4色膠片160張(40套),每套15分鐘.就需要連續10個小時,曬版1408張(對開704張),每張1分鐘,總共需要11個多小時。每周有2天近60版,需用時間更長。最多時每天用版1700多張。按此計算使用傳統工藝需人員約35人.要滿足時效要求必須配置3~4套照排、沖片、曬版、拼版設備,占用較大面積場地,使用必需的輔材,使用大量的電能。同時工人勞動強度大、出錯幾率大、質量控制難。同樣的工作量,使用CTP流程只要4~5人,一個班次,每輪印刷用版45分鐘即可制作完成,不用輔材,用電量只有傳統工藝的1/3、質量穩定。特別是套印準確,開機對版,控制墨量的時間大大減少,工人工作輕松。最大效果可節約1小時時間給編輯搶新聞,對晚報當天新聞見報起了決定性作用.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無法估量。
目前CTP設備和版材昂貴,這是其推廣的最大障礙。所以一定要成規模,連續生產,不能與傳統工藝混合并存,否則肯定是高成本。同時,在使用中也會出現設備故障,操作人員在熟練后,及時排除也不是難事。形成一定規模后,即使個別機臺出問題,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是激光頭是關鍵部件,必須有備件和經常檢查、調整、盡量減少故障率。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物流的自動化,如自動供墨、自動供紙、發行的自動捆扎分發系統等,這是提高效益,提升技術水平,實現印刷數字化與國際潮流接軌的必經之路。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2010年全年中國國產CTP裝機量將超過千臺
中國印企與CTP的“愛恨情仇”
盤點2010:CTP行業十大熱點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