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懸泉紙等亮相絲綢之路紙質文物展
2010-12-09 08:40 來源:中國紙業網 責編:劉慧
- 摘要:
- 為期三天的東亞紙張保護研討會8日在蘭州落幕,為了配合研討會召開,甘肅省博物館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了“絲綢之路”紙質文物展,一批甘肅紙質文物的集中亮相,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CPP114】訊:為期三天的東亞紙張保護研討會8日在蘭州落幕,為了配合研討會召開,甘肅省博物館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了“絲綢之路”紙質文物展,一批甘肅紙質文物的集中亮相,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大道國學:“絲綢之路”的千年嬗變
專家吁中國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應百家爭鳴
紙質包裝產品專色印刷的控制
此次展出的“絲綢之路”紙質文物共56件,是上世紀以來甘肅境內先后出土和發現的,其中41件敦煌懸泉紙最引人注目,這是這批珍貴紙質文物出土以來,首次大規模展出。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李天銘介紹,懸泉紙是1992年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發現的。該遺址共出土紙張470余件,其中寫有文字的紙殘片10件,多為白色和黃色,時代從西漢武、昭帝始,經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及晉。
除懸泉紙外,甘肅上世紀以來還在天水的放馬灘、武威的旱灘坡、蘭州的伏龍坪等其他7個地方出土了漢晉時期的古紙。
“無論發現地還是數量上,甘肅發現的古紙目前在全國都是最多。”李天銘說,在甘肅一些古紙的出土地,同時出土了西漢時期的遺物,像懸泉紙、放馬灘紙從年代上推斷,都在西漢時期,早于“蔡倫紙”,為研究中國紙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物證。
紙張的使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采用樹皮、麻頭、破布等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大的進步。
李天銘介紹,除甘肅外,中國在陜西、新疆等地,也出土過漢晉時期的古紙,其中就著名的陜西“灞橋紙”而言,發現數量為80多片。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大道國學:“絲綢之路”的千年嬗變
專家吁中國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應百家爭鳴
紙質包裝產品專色印刷的控制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