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驍驥:印刷業革命和數字化技術有看點
2010-09-29 15:20 來源:互聯網 責編:張健
- 摘要:
- 2007年,作為倫敦書展的活動之一,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出席了名為 “數字化還是死亡:什么是作家的未來?”的小型座談會,并針對電子出版業有過這樣一番言論:“新技術的出現已經危及了印刷革命帶給我們的成果。書籍的命運將會怎樣?出版商如何在利用新技術和保護作家利益之間尋求平衡?……事實上,即使電子圖書有諸多好處,我想它們也不會適合‘浴缸閱讀’,除非你準備弄壞它們。
【CPP114】訊:2007年,作為倫敦書展的活動之一,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出席了名為 “數字化還是死亡:什么是作家的未來?”的小型座談會,并針對電子出版業有過這樣一番言論:“新技術的出現已經危及了印刷革命帶給我們的成果。書籍的命運將會怎樣?出版商如何在利用新技術和保護作家利益之間尋求平衡?……事實上,即使電子圖書有諸多好處,我想它們也不會適合‘浴缸閱讀’,除非你準備弄壞它們。”
阿特伍德在書展上說這番話,有點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意思,但這也是以寫書為生的她掏心窩子的話。當網絡共享、博客寫作越發時興,從“爬格子”狀態中走過來的作家,不得不面臨麥克盧漢“人的延伸”(extensions of man)的預言給今天的圖書出版業帶來的普遍焦慮。美國作家杰夫•戈麥茲在最新出版的一本相關書籍中對此的回應再簡明不過:越來越多的人將選擇快捷的數字閱讀而不是陳舊的平裝書,正如人們選擇方便的淋浴而不是泡泡浴。
在《印刷業已死:我們數字時代的書籍》一書中,戈麥茲將內容至上,伴隨著互聯網和ipod成長起來的一代定義為“下載一代”(generation download),并認為這就是將印刷業引向末路的一代。作者絕非危言聳聽,nea(國家藝術基金)最近的一份閱讀調查顯示,美國成年人的閱讀率二十年來首次跌破百分之五十,而青年人的比率更低。即使在穩定的讀者群中,傳統印刷業的市場份額也面臨被不斷花樣翻新的電子閱讀器和espresso(一種可按顧客需求自行印刷的售書機)所瓜分的危險。繼索尼之后,亞馬遜公司在去年推出了最新的數碼閱讀器kindle,盡管價格不菲,其上市之后瘋狂熱賣,以致銷售短短幾天便一度斷貨,可見受歡迎程度非同一般。ipod用了不到四年時間占領全球音樂市場,電子圖書需要幾年呢?
作為資深出版人,戈麥茲對英美出版界動向和潛規則自然是一清二楚。在本書中,他將電子書近年的發展歸結為一場“未發生的革命”。據他的觀察,閱讀的數碼革命早在十年前就應該發生,而實際上,當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臨近尾聲時,紙質書的銷售額依舊居高。
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讀者不可避免其多年積習的閱讀慣性(inertia)。即使對于愛下載的年輕一代來說,富有品味的傳統閱讀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電子書卻總是和“共享”、“免費”這些廉價的關鍵詞聯系起來。況且,要讓人們掏錢購買某種并不實際“存在”的商品并非易事。2000年,驚險小說家史蒂芬•金的新作《植物》(the plant)在網站上分批連載,并希望讀者每下載1章就自動付他1美元,他表示,超過75%的讀者付費就繼續連載小說。結果可想而知,小說剛剛被貼到網上時,讀者還能圖個新鮮去下載看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讀者熱情的持續下降,點擊下載率也一個勁往下掉,作者在小說終章寫出來之前就不得不中止了這項計劃。
往根上說,電子圖書的經營模式至今尚未成熟。當第一代電子書在1999年上市的時候,網上數據庫的容量僅有區區10萬冊,這對于用戶日益增加的閱讀需求顯然是不夠的。出版商在經濟效益上的短視使得他們不可能冒著失去固有消費者的危險而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電子圖書這一領域。戈麥茲稱之為“數字出版業的22條軍規”:由于電子書的發行量小,出版商們不肯將更多的圖書上載到網絡數據庫;而發行量小的原因正是因為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書籍種類太少。
當書籍開始從它們鋪塵的舊皮囊中“解脫”,而成為“網絡大同”的內容之一:能隨人們任意編輯、剪貼,然后各取所需地下載時,我們似乎還很難預見一種“閱讀民主化”的到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