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火炬開發區包裝印刷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8億
2010-08-30 09:30 來源:中山日報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自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火炬區專利申報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全區專利申請量達713件,同比增長32.04%,其中發明專利125項;專利授權383項,增長21.97%,原創性科研工作在企業科技創新中所占的比重約來越大。
【CPP114】訊:核心提示
國家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北接廣州、佛山,南倚珠海、澳門,與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是1990年3月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聯合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20年前,火炬區管委會面對一片灘涂和荒地,經過艱苦創業、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到2009年,火炬區工業總產值和稅收總額分別達到900億元和33億元,在全球經濟風暴的沖擊下,仍然保持11.7%和10.0%的增長速度。
國家科技部在2008年6月發布了《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指南》,全面啟動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工作。為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和科技部要求,落實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優化經濟結構”精神,火炬區以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目標為指引,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快技術創新速度、加強制度創新深度,努力成為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創新的示范區和走自主創新道路的引領者。
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越長越結實”
火炬區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突破了各種資源匱乏的制約,實現了新的跨越。2009年,火炬區實現生產總值219.3億元,是2001年52.57億元的4倍,相當每三年翻一番。2009年工業總產值900億元,同期相比增長了11.8%;出口總值50億美元,稅收總額33億元,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11.7%和10%。在前兩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下,火炬區仍然取得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像緯創資通等企業逆勢而上仍保持30%以上的出口增長。2009年火炬區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到中山市的近五分之一,成為中山市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以集群模式發展園區產業一直是火炬區的典型特點。自建園以來,火炬區管委會大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包裝印刷、化學工業和汽配工業五大主導產業。如今,這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在歲月的磨礪下已越長越“結實”。
電子信息產業依托中國電子(中山)基地,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17億元,擁有電子信息企業近200家,包括全球最大的黑白激光打印機佳能(中山)生產基地、全球三大手機功放模塊供應商之一的國碁電子(中山)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光纖元(配)件生產企業波若威光纖公司、緯創資通公司等。在電子信息產業21個小類行業中,火炬開發區涉及電腦、打印機、化工電子、電池、光電、微電子、音視頻、家電等13個領域,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成為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大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生物醫藥產業依托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逐漸形成以生物醫藥和藥品制劑為重點,保健品和新型醫療器械為支撐,產業鏈完整、產學研體系趨于成熟、醫藥流通支持體系發達的國內重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是近幾年區內發展最為迅猛的行業,由2002年5.5億元的產值上升到2009年的158億元,增長28倍。
憑借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優勢和基礎,2009年火炬開發區包裝印刷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8億元。現有各類包裝印刷企業50多家,涉及出版印刷、包裝裝潢、塑料包裝、商標印刷、防偽包裝、印刷制版、包裝材料等各種印刷包裝領域。
汽車零配件產業引進了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世界500強企業)、麗光精密(香港)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在園區投資,初步形成為廣州本田、東風日產制造配套產品,涵蓋底盤沖壓件、發動機凸輪軸、汽車底盤、汽車安全氣囊等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2009年,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產值約為84億元。
2009年,化學工業產值約37億元。以貝詩、中亞化工、柏裕等企業為主的日用化工產業,和以聯聚、聯成、臺達等企業為主的化工原料產業,初步業形成塊狀產業布局、鏈狀產業分工的化工產業集群。
裝備制造產業是火炬區管委會近年充分利用已有的港口優勢和傳統制造業優勢,規劃、引導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目前,已經初步建成國家火炬計劃中山(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和鯉魚工業園兩大專業園區,到2009年,全區現有裝備制造業企業331家,實現工業生產總值334.6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47.4%。當前,以廣船國際、明陽電氣等代表的企業逐漸成為中山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明陽電氣是本土發展起來的兼跨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的新星。
高端創新資源不斷集聚
市委常委、火炬區黨委書記馮梳勝說,雖然火炬區具有創新資源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在園區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和政策環境不斷引導的作用下,園區創新資源取得突破性進展,產學研合作日漸頻繁,創新平臺數量不斷擴展。
“十一五”期間,火炬區面向企業應用技術需求堅持“四個引進”的人才工作思路,通過打造“四個平臺”和完善“四個配套”相關政策,不斷豐富園區的人才環境和知識氛圍。該區于2004年開全國高新區先河自主投資創辦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目前,該學院采取“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彈性學習,訂單培養”等新型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高端職業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火炬區正在積極推進人才資本產權激勵、科技成果有償轉移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探索,建立創新形勢下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該區通過科技融資為科技創新籌集資金。1999年1月,火炬區成立中山火炬科技創新開發有限公司,運用科技創新基金,支持高新技術項目的開發、研制,按現代企業制度方式對技術含量高,市場效益好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進行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和融資擔保。2009年,落實《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配合創新科技園區建設,與銀河證券、招商證券等券商達成合作意向,積極開展股權代辦系統掛牌試點和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等工作。
2001年6月,火炬區被批準為廣東省知識產權制度與環境建設試點示范區,成立了知識產權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形成了區管委會——各集團公司——高新技術企業三級架構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體系,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該區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
自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火炬區專利申報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全區專利申請量達713件,同比增長32.04%,其中發明專利125項;專利授權383項,增長21.97%,原創性科研工作在企業科技創新中所占的比重約來越大。
在火炬區管委會的大力引導下,園區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的產學研合作,建立起了一批面向企業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創新平臺。至今,火炬區已經組建了64家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研究機構2家、省級4家、市級29家。中山明陽電氣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共建了“廣東省電力電子及自動化研究開發中心”。中炬高新技術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組建了中山市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依托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等載體,建立了一批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包括電子應用研究所、中健藥物研究所、汽車配件行業技術中心等。
國家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北接廣州、佛山,南倚珠海、澳門,與深圳、香港隔海相望,是1990年3月由國家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聯合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20年前,火炬區管委會面對一片灘涂和荒地,經過艱苦創業、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到2009年,火炬區工業總產值和稅收總額分別達到900億元和33億元,在全球經濟風暴的沖擊下,仍然保持11.7%和10.0%的增長速度。
國家科技部在2008年6月發布了《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指南》,全面啟動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工作。為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和科技部要求,落實2009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優化經濟結構”精神,火炬區以國家高新區“四位一體”目標為指引,以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加快技術創新速度、加強制度創新深度,努力成為珠三角地區產業集群創新的示范區和走自主創新道路的引領者。
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越長越結實”
火炬區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突破了各種資源匱乏的制約,實現了新的跨越。2009年,火炬區實現生產總值219.3億元,是2001年52.57億元的4倍,相當每三年翻一番。2009年工業總產值900億元,同期相比增長了11.8%;出口總值50億美元,稅收總額33億元,同期相比分別增長了11.7%和10%。在前兩年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下,火炬區仍然取得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特別是像緯創資通等企業逆勢而上仍保持30%以上的出口增長。2009年火炬區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到中山市的近五分之一,成為中山市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
以集群模式發展園區產業一直是火炬區的典型特點。自建園以來,火炬區管委會大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包裝印刷、化學工業和汽配工業五大主導產業。如今,這七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在歲月的磨礪下已越長越“結實”。
電子信息產業依托中國電子(中山)基地,2009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17億元,擁有電子信息企業近200家,包括全球最大的黑白激光打印機佳能(中山)生產基地、全球三大手機功放模塊供應商之一的國碁電子(中山)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光纖元(配)件生產企業波若威光纖公司、緯創資通公司等。在電子信息產業21個小類行業中,火炬開發區涉及電腦、打印機、化工電子、電池、光電、微電子、音視頻、家電等13個領域,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成為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大軍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生物醫藥產業依托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逐漸形成以生物醫藥和藥品制劑為重點,保健品和新型醫療器械為支撐,產業鏈完整、產學研體系趨于成熟、醫藥流通支持體系發達的國內重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是近幾年區內發展最為迅猛的行業,由2002年5.5億元的產值上升到2009年的158億元,增長28倍。
憑借中國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優勢和基礎,2009年火炬開發區包裝印刷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8億元。現有各類包裝印刷企業50多家,涉及出版印刷、包裝裝潢、塑料包裝、商標印刷、防偽包裝、印刷制版、包裝材料等各種印刷包裝領域。
汽車零配件產業引進了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世界500強企業)、麗光精密(香港)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業在園區投資,初步形成為廣州本田、東風日產制造配套產品,涵蓋底盤沖壓件、發動機凸輪軸、汽車底盤、汽車安全氣囊等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2009年,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產值約為84億元。
2009年,化學工業產值約37億元。以貝詩、中亞化工、柏裕等企業為主的日用化工產業,和以聯聚、聯成、臺達等企業為主的化工原料產業,初步業形成塊狀產業布局、鏈狀產業分工的化工產業集群。
裝備制造產業是火炬區管委會近年充分利用已有的港口優勢和傳統制造業優勢,規劃、引導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目前,已經初步建成國家火炬計劃中山(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和鯉魚工業園兩大專業園區,到2009年,全區現有裝備制造業企業331家,實現工業生產總值334.6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值的47.4%。當前,以廣船國際、明陽電氣等代表的企業逐漸成為中山裝備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明陽電氣是本土發展起來的兼跨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的新星。
高端創新資源不斷集聚
市委常委、火炬區黨委書記馮梳勝說,雖然火炬區具有創新資源先天不足的缺陷,但是在園區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和政策環境不斷引導的作用下,園區創新資源取得突破性進展,產學研合作日漸頻繁,創新平臺數量不斷擴展。
“十一五”期間,火炬區面向企業應用技術需求堅持“四個引進”的人才工作思路,通過打造“四個平臺”和完善“四個配套”相關政策,不斷豐富園區的人才環境和知識氛圍。該區于2004年開全國高新區先河自主投資創辦火炬職業技術學院。目前,該學院采取“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彈性學習,訂單培養”等新型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高端職業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火炬區正在積極推進人才資本產權激勵、科技成果有償轉移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探索,建立創新形勢下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該區通過科技融資為科技創新籌集資金。1999年1月,火炬區成立中山火炬科技創新開發有限公司,運用科技創新基金,支持高新技術項目的開發、研制,按現代企業制度方式對技術含量高,市場效益好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進行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和融資擔保。2009年,落實《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開展小額貸款公司試點,配合創新科技園區建設,與銀河證券、招商證券等券商達成合作意向,積極開展股權代辦系統掛牌試點和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等工作。
2001年6月,火炬區被批準為廣東省知識產權制度與環境建設試點示范區,成立了知識產權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知識產權管理辦公室,形成了區管委會——各集團公司——高新技術企業三級架構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體系,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該區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
自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火炬區專利申報數量逐年增加,2009年全區專利申請量達713件,同比增長32.04%,其中發明專利125項;專利授權383項,增長21.97%,原創性科研工作在企業科技創新中所占的比重約來越大。
在火炬區管委會的大力引導下,園區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的產學研合作,建立起了一批面向企業技術研發和應用的創新平臺。至今,火炬區已經組建了64家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研究機構2家、省級4家、市級29家。中山明陽電氣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共建了“廣東省電力電子及自動化研究開發中心”。中炬高新技術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組建了中山市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依托中國電子(中山)基地、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中國包裝印刷基地、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等載體,建立了一批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包括電子應用研究所、中健藥物研究所、汽車配件行業技術中心等。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