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方電子支付 誰將出局
2010-06-24 09:27 來源:《英才》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從競爭的角度看,中移動入股浦發銀行,從對第三方支付的角度來說是中國移動覬覦第三方支付市場,試圖切入第三方支付的一次初步嘗試。但是從第三方支付市場現階段來看,不同細分領域的客戶特點、消費場景和適合的產品都各有特點,對于用戶的價值也各有不同。
盈利空間有多少
簡單的商業模式背后,利潤點非常單一。規;,對于電子支付企業而言,才是最大的生財之道。
事實上,電子支付的商業模式并不復雜。關國光形象的稱,一個是看誰能搬錢,一個看誰搬的快。余晨將電子支付最簡單的盈利模式比喻為收取各種資金在賣家與買家之間流轉的“過路費”,即為手續費。
和過去刷卡機的收費模式類似,當商家通過電子支付平臺完成100元一筆交易,將需要繳納1%左右的交易手續費,第三方支付平臺將這筆營收中的50%,即材料成本,返還給銀行或點卡發放機構,來共同實現獲利。
支付寶剛推出時是免費的,在用戶具備一定規模之后,開始向超過一定資金額的商戶和個人收取費用。另外,行業內部人士指出,無論是支付寶還是獨立第三方支付工具,除了收取手續費之外,還能用資金中轉的余額來做其他投資或生意。
顯然,簡單的商業模式背后,利潤點非常單一。規;瑢τ陔娮又Ц镀髽I而言,才是最大的生財之道。
“從規模上來看,我國一年的資金流動量是國民生產總值的36倍,這個量是巨大的。”關國光稱。
據統計,以淘寶和支付寶為代表的網上零售業,僅僅是資金流通環節中很小的一部分。以物流行業為例,一年是12000億的總產值,資金流動量對應起來,是40—50倍這樣的資金流動量。當把所有的支付清算企業產生的產值加起來,在美國,甚至比銀行存貸款所產生的利差總和還大。
而反觀國內市場,據國有大型銀行內部人士透露,在中國商業銀行中,利差占據銀行總收入的比例普遍在80%-90%之多。這也就意味著,支付清算業務的盈利空間,在中國還遠未開啟。
“電子支付行業內部肯定有競爭,也可以說是紅海競爭,但是,我認為,最大還是電子支付跟傳統支付的競爭,就是像現金交易與貨到付款、郵局匯款的競爭一樣,即使電子支付行業在過去的三五年之內都是百分之百的速度在增長,但是,整個電子支付的盤子加起來占整個全民G D P交易比例仍然非常的少。”余晨稱。
種種跡象已表明,電子支付行業未來真正的較量,在于增值業務創新的速度和打造平臺型綜合解決方案的能力。
“準生證”為何難產
支付公司從國際慣例看,定位都是屬于非銀行的金融機構。
我國電子支付產業連續4年增長率超過100%,2009年交易量達5766億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的統計,我國已經有各類電子支付企業300多家,他們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業務種類覆蓋網上支付、電子貨幣發行與清算、銀行卡和票據跨行清算及集中代收付等各種業態。
金蝶內部人士告訴《英才》記者,真正要實現電子商務,從EPR中的信息流到電子支付中的資金流,有相當大的合作和盈利空間。
與此同時,在個人用戶市場,“宅經濟”所拉動的網上個人消費、手機消費,已經成為更多年輕用戶日常的消費習慣。
顯然,“支付電子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融行業的細化分工是一個國家金融業發展成熟的表現,在國際上,出現了大量定位更為專注的非銀行的金融服務機構如VISA、MasterCard、
西聯國際匯款、‘速匯金’國際匯款(moneygram)、First Data、Mydebit等巨頭,這也是國內支付公司的發展方向”,余晨指出。
然而,中國金融和銀行業和國外發展歷程和模式均不相同,從2005年媒體熱傳的電子支付行業將發放支付牌照起,至今“準生證”仍舊難產。
而且,據支付行業內部人士透露,支付公司從國際慣例看,定位都是屬于非銀行的金融機構。也就是說,電子支付絕非僅是狹義的網上支付,它還包括電話支付、P O S機支付和手機支付等多終端支付,那么,要整合金融性服務,便顯得漫長而辛苦。
在互聯網,短則兩三年,便可能有一家公司上市,但是,如果將電子支付企業視作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則上市之旅只能以銀行業發展的周期來測算。
對于電子支付牌照,正望咨詢總裁呂伯望認為,對于政策風險的擔憂其實是杞人憂天。監管部門之所以還沒有發放支付牌照,是因為管理的相對滯后性。畢竟支付系統沒有出問題,既然如此,不如看看再說,等市場自己選擇;如果發現漏洞,再進行監管也可以。
近期,中移動、中聯通和銀聯近期在移動支付上的布局,顯然,也是為了搶奪支付的終端市場。
但是,曹宇指出,“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中國移動入股浦發銀行與中國移動進軍手機支付并不是同一個概念,中移動入股浦發銀行是否是為了進軍移動支付現在僅是猜測。”
從競爭的角度看,中移動入股浦發銀行,從對第三方支付的角度來說是中國移動覬覦第三方支付市場,試圖切入第三方支付的一次初步嘗試。但是從第三方支付市場現階段來看,不同細分領域的客戶特點、消費場景和適合的產品都各有特點,對于用戶的價值也各有不同。比如移動現階段推動的手機支付,就是一種針對便利店的小額支付,與傳統支付面向的人群和產品差異較大。
如此看來,對于這一股所謂的“寒流”,無論從產業還是從競爭的角度,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對于其他第三方支付帶來的沖擊要小于其帶來的總體利益。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