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巨虧7800萬價格戰拖垮北京最大民營書店
2010-01-26 00:0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編:Quincy
這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1月25日)在北京最大的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局看到的一幕。
繼百榮書店、思考樂書局等民營書店倒閉之后,被譽為民營書店 “龍頭大哥”的北京最大民營書店第三極書局日前正式宣布關門停業。
“一夜之間,怎么就倒閉了呢?”一位來第三極書局買書的消費者感慨道。另一邊,則跑來一位出版社的員工,正在咨詢保安怎么到書店內部去搬貨,一層的保安好心告訴來訪者,書店里面有人,但是得從辦公樓的電梯下去。
記者來到第三極書局所在的昊海樓地下一層,同原來的第三極大廈相比,這里更顯示出第三極的蕭條。
第三極書局正式停業
昊海樓辦公區九層,第三極書局有限公司就坐落在這里;蛟S已經過了幾天的鬧騰,現在已恢復了平靜。3、4名員工在辦理供應商和顧客的登記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對于來公司登記的供應商,采取“先登記后安排”的原則,來店搬貨必須出具退貨經辦人單位介紹信,辦理相關退貨事宜。針對個人用戶的儲值卡,第三極表示:“請將您的信息在登記表中逐項登記,我們會盡快通知您今后的使用方法。”目前尚未做出辦理退錢的表示。
“我們先退貨,至于已經賣完的書款,需要等退貨辦完之后才能決定如何處理。”第三極王姓工作人員表示。
該人士表示,2010年1月15日下午,第三極召集部分合作單位通報公司目前狀況,征求合作單位的意見。
華文天下圖書發行有限公司銷售總監張紅麗就參加了當晚的會議,據張紅麗回憶,當晚,第三極召開了40多家供應商和投資者的會議。會中,第三極提出了搬遷之后近幾個月的經營情況,由于臨時店經營困難,如果持續經營到貨款核對完成的話,不利于保護合作方的利益,因此,第三極提出如下兩種解決方案供供應商討論:一是公司持續經營,第三極所欠各供應商的所有貨款將被凍結,供應商將繼續支持第三極運營,在運營情況好轉后,逐步歸還欠款;二是公司停業,封存存貨及資產,成立供貨商臨時委員會,公平分配存貨及資產。
“第一個條件,我們是無法接受的。”張紅麗表示,參會單位經討論,一致建議由第三極全力繼續完成退貨工作后,再討論剩余資產的分配問題。第三極同意接受會議建議,停止營業、全力完成退貨工作。于是,第三極向讀者發出了宣布停業的短信。
第三極方面表示,書局存貨總碼洋1477萬元,固定資產原值502萬元,貨幣資金30萬元,主要負債供貨商應付賬款約2000萬元,儲值卡約400萬元,中關村文化應付款500萬元,凈資產-1800萬元,總虧損約7800萬元。
“他們的態度還是負責的,但是后來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哄搶事件,除了退完庫存,500多萬的資金將對各大供應商進行分配。我們也在等第三極給我們最后損失部分一個明確的說法。”張紅麗表示,目前該公司有將近9萬元貨款沒有追回。
禍起價格戰
說到第三極書局,不得不提到第三極大廈,從籌資、建設到運營,背后的真正操盤者,是中關村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一家由歐陽旭執掌的國風集團、海淀區政府全資子公司等股東聯合發起成立的公司。其中,國風集團占32%的股權,為第一大股東。
第三極書局所在的第三極大廈本身是一個地產項目,原名叫中關村文化創意廣場。公司成立之初希望做一些新型的商業地產項目,以文化為概念布局,書店只是一部分,分為時尚館、人文館、科教館和生活館,整個大廈其實是大型產權式文化主題商場。
雖然第三極憑借其新穎的商業模式以及書店舒適的環境吸引了很多消費者,但同時慘烈的價格戰陰云也從其開張之日起就一直籠罩在書局上空。
“第三極從最初就陷入了價格戰的困局,進退皆難。”王明(化名)作為第三極書局的元老向記者坦言,“第三極開業時為期一個月的促銷行為,或許讓中關村圖書大廈感覺到了威脅。”
2006年7月15日,第三極書局正式營業。然而,一街之隔的中關村圖書大廈卻未卜先知,全場圖書一夜之間,在同一天變臉執行七五折,與第三極針鋒相對,而后第三極書局無奈地打出七折。
王明表示,當時第三極書局向各大出版社和供應商去了一份書函,里面陳述了中關村圖書大廈價格戰帶給書局的壓力,并且希望得到各出版社的鼎力支持。
就這樣,消費者就在僅隔一條街的兩家書店來回穿梭,這場價格戰一直持續了四個月之后回到了8折,此后一直延續至今。一位出版社的老總告訴記者,以8折的折扣戰,就擠掉了書店毛利的60%。
“價格戰3年吃掉了第三極書局約5000萬元的利潤。”王明表示,按照6折從出版社拿書計算,書局只有2折的毛利,扣除掉房租、水電、員工工資,書商的利潤僅僅在三到五個點。
第三極書局作為大廈股東之一,可以長時間拖欠租金。不過,書局必須繳納物業費,僅此一項每日支出就將近30萬元,“節假日,我們的日銷售額在100多萬元,而平時大概也就是20多萬。”而與第三極書局僅一條馬路之隔的中關村圖書大廈,據說其物業費用只有第三極書局的1/4。
另一方面,在價格戰的壓力下,第三極提出了“用地產補書局”的計劃,試圖通過商業地產的運作來緩解書局的壓力。不過,第三極物業租金在2007年便達到15元/平方米/日,售價早就突破了25000元/平方米,如此巨額的場地成本,也意味著通過地產彌補書局的計劃最終流產。
2008年5月,從事第三極商業經營的北京文脈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負債率高達237%。
據王明介紹,第三極為了盡快扭轉局面,又從貴州派來了三個“空降兵”,這三個職業經理人完全打翻了原有的書局商業模式,這或許也加劇了第三極的經營困難。“原來的顧客已經培養了相關模式的消費習慣,換了一種模式,又相當于重新再建一個書店。”
據了解,如今,國風集團所持有的股權將受讓給海淀區政府,第三極大廈由此變身為 “國有身份”,正式變身為中國技術交易所。
民營書店內外交困
事實上,第三極并不是第一家倒閉的民營書店。早在2004年,亞洲單體面積最大的書店百榮書店,兩個月后便宣告倒閉,而此前上海思考樂書局北京店開業不到一年就匆匆地關門。
王明說,出版商都以能進入國有書店的銷售網絡為榮,給予國有書店的書籍賬期較長,而對于民營書店,無論其規模多大,在給書數量和賬期上還是有所限制,在發貨速度和價格方面兩者待遇也不同。
王明表示,在同中關村圖書大廈的競爭中,第三極“暢銷書上架速度和品種不如中關村圖書大廈齊全”。而由于帶有“民營”標簽,民營書店在暢銷書折扣和回款方面也比國有書店來得苛刻,這也就對民營書店的現金流有了很高的要求,從而造成“拆東墻,補西墻”的窘況。他舉例說,當時于丹的《論語心得》,第三極都是現金買,八五折買來八折賣。
另一方面,由于中關村圖書大廈作為國有書店,僅從教材發行這一壟斷性的項目中,就能獲得頗為豐厚的盈利,同時,國有書店還擁有政府不定期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
相關資料顯示,絕大多數新華書店主要依靠教材教輔生存,利潤的70%~80%都來源于此;在農村,這一比例甚至超過90%。更重要的是,中小學教材占據了中國出版業80%的市場份額(國外約20%)。
“而作為民營書店,教材這塊市場是很難進入的。”王明說。
對內,勢單力薄的民營資本,缺乏壟斷性的利潤來源,與國有書店在競爭上本就先天不足;對外,整個圖書零售業還面臨著盜版書與電子書的巨大沖擊,圖書市場本就有萎縮之憂。曾經的“巨無霸”第三極書局的倒閉,或許只是民營書店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
相關新聞:
超五成民營書店已倒閉
網民質疑網購新書“限折令”
新書網售限價:誰受益誰受損(圖)
圖書新規不再出臺細則 網店暫不認賬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