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業:展現責任公信 大氣包容
2009-12-16 09:23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報 責編:樂軒
- 摘要:
- 最新的傳播行動力學研究證明,如同水庫與麥田的關系一樣,傳統媒體好比是儲存原創新聞與觀點的水庫,而電子媒體有如無數的中間載體與毛細管道。對于單株小麥來講,可能水分來自毛細管道,但總體來看,水庫滲向麥田的水源性功能是不能被否定的。畢竟,社會需要職業新聞采訪這種社會分工,更需要媒體作為公信力與思想力的平臺而存在。消滅分工的想法,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是幼稚可笑的。
這是屹立東方的中國的大氣節、大胸懷。
中國已不是60年前的積貧積弱的面貌,世界呈現的是與以往不同的多極化格局,人類面對的挑戰來自更多新的方面,和平與包容的理念成為越來越多國家人民的共同追求……新的世界需要媒體從新的角度去觀察,需要有中國氣派的新聞人用輿論推動世界格局朝著新的方向發展。
2009年,中國媒體以前所未有的大視野,不僅對中國國內的發展、民生、環境等一切與人相關的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更對世界范圍內的反恐、脫貧、氣候、人權問題,給予了極大的人文關照,不僅表達了中國的立場,而且表達了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觀點。這是占地球大多數人民本來應該發出、而久被壓抑的聲音。
從索馬里海上中國護航艦隊發出的電訊,到哥本哈根全球環境大會上發出的快報;從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就職典禮上發出的現場特寫,到阿富汗戰場發回的直觀見聞……中國傳媒以自己的存在,在這個不平靜的世界上平靜而自信地傳播自己的聲音,這是一件與30年改革開放、60年發展積累的國力相匹配,從現在開始要做得越來越到位、越來越好的事情。
大管理 大改進
今年8月底,創辦16年之久的《中華新聞報》走到了終點。對《中華新聞報》而言,倒閉固然是悲劇,但這種市場化的“死亡”,卻在某種程度上充滿了殉道先驅的悲壯色彩,預示著掛靠主辦單位不再是其“背靠乘涼”的“大樹”,也斬斷了其依附母體的利益臍帶。
11月12日,文化部直屬的《中國文化報》整體轉企改制,組建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至此,《中國文化報》成為我國首家整體改制的部委主管報社,這表明了中國政府讓媒體走向市場的堅定決心,也警示文化產業必須“斷奶”,另辟市場化生存路徑。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突出新聞出版領域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對其經濟性和文化性重視不夠、發展不足。這種思維方式主導了發展的基本思路,形成了意識形態的管理與產業發展相矛盾的思想,并長期存在于實際工作中。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們逐步認識到新聞出版業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發展的統一性,有市場才能有導向,有發展才會有服務。只有產業發展、事業繁榮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才能推動中華主流文化“走出去”,增強國家綜合軟實力。
2009年,我國政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結合報刊業自身發展實際,大力推進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從大力推動中央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試點工作,到優化報刊資源結構,培育市場主體;從推進報刊業集團化、集約化發展,到扎實推進報刊評估退出工作……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評估等級、年檢、誠信記錄和兩個效益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做到生死由業績和市場決定;通過市場的方法淘汰長期經營不善、資不抵債的報刊社,解決“優不勝劣不汰”而造成的出版資源難于集中的問題,正逐漸成為現實。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