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覽盡中華文字 從佉盧文到滿文
2009-11-24 09:43 來源:樂途游民部落 責編:涂運
從陶書到甲骨文:追尋漢字本源
古書曾說倉頡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龍為之潛藏”,這則傳說揭示了文字“出世”所產生的驚心動魄的力量。博物館第一展廳把觀眾帶入史前時代,體會漢字起源階段的文明脈動。
“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的發現宣告我國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形成較成熟的文字體系。如今,發現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能夠釋讀的約1500字。
在甲骨文之前,中國文字還有一個漫長的發育過程。大汶口文化圖像符號,鄒平丁公、高郵龍虬莊的“陶書”,良渚文化陶器上的連刻符號,都可能融會到漢字產生的主流道路上來。目前,在河南漯河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刻畫符號,距今8000多年。
不過,漢字的確切年齡仍然是個謎,但這并不妨礙其作為世界上最高壽的文字一直傳承至今。
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銅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樣重要。金文從商朝開始,至西周達于極盛,共經歷1200多年歷史。博物館第二展廳對此進行了細致展現。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為大篆,其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然而,至戰國時,各諸侯國“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漢字進入一段混亂時期。
進入第三展廳,秦朝的大一統和書同文結束了這段混亂期。公元前223年,李斯奉詔“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創制小篆。文字的統一也將不同的族群焊接成了一個偉大的民族,隨著歲月的變遷,天下分分合合,但“書”必“同文”成為漢字頑強堅持的原則,也成為華夏兒女間割不斷的紐帶。
很快,由于書寫的不便,小篆漸漸“隸變”,一種新的字體——隸書在秦代出現,秦代也成為古今漢字的分水嶺,從此之后,漢字又發展出行書、草書、楷書等,但其形態再無大變動。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