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印刷技術助力出版業發展
2009-11-12 13:49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責編:涂運
- 摘要:
- 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印刷業共有企業10萬多家,從業人員約350萬人,產值約4800億元。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印刷大國之一。更令人鼓舞的是,2009年國務院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印刷復制業要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相信我們的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進入“0與1”,必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CPP114】訊: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的印刷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鉛排鉛印,到照排膠印,再到數字印刷。與此相應,隨著印刷技術的變革,我國的出版業也在繁榮發展。正如一位印刷人所說:“回望歷史,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0與1’,出版產業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由印刷技術的革新所帶來的。從技術層面來講,歷史的軌跡正是由印刷來推動出版的發展。”
鉛排鉛印:“鉛與火”的記憶
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印刷工業的發展,我國的印刷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印刷技術要落后二三十年。
改革開放前,在印刷廠,鉛字是最值錢的資產,鉛字工是人數最多的工種,鉛字車間是面積最大的車間。“手工拈字,照相制版,鉛字印刷,手工裝訂”——印刷人通常用這16個字來形容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印刷技術的發展狀況。
印刷廠先用高溫鑄出一粒粒鉛字,放在字架上,再由揀字工一粒粒挑揀出需要的鉛字,印出樣張,可謂是“鉛與火”的印刷方式。樣張出來后,進行校對是一件非常耗費時間和體力的事。“在樣張上改一個字問題不大,但如果要刪除幾個字,后面所有的鉛字就一個個都要往前移動位置,就像是碰倒了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塊,鉛字工人為此要忙活上好幾天。”某市印刷行業協會一位老印刷人這樣描述他記憶中的鉛字印刷時代。
“工人手托鉛字字盤,每天要來回走幾十里路,手揀手排,再澆成鉛版印刷,不僅辛苦,而且效率很低。”最嚴重的問題是,鉛字印刷效率太低,導致印刷周期很長。“一般圖書從發稿到出書要1年左右,有的要拖2年~3年,許多新書到發行時成了舊書。”原國務委員張勁夫曾在其撰寫的文章中如此記錄這一時期印刷業發展狀況。而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鉛字排版印刷這種落后的印刷技術,顯然成為制約出版業發展的瓶頸。
照排膠。“光與電”的變革
自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的印刷業在“自動照排、電子分色、高速膠印、裝訂聯動”的16字技術進步方針的指導下,告別了“鉛與火”的歷史,步入了“光與電”的時代。發展自動照排,后來改為發展激光照排,可謂牽住了整個印刷技術發展的“牛鼻子”。
1987年,《經濟日報》率先采用激光照排系統,出版了世界上第一張采用計算機屏幕組版、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成為我國第一家廢除鉛排作業的報社。原國家經委印刷技術裝備協調小組組長范慕韓曾撰文如是評價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歷史地位:“如果說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第一次革命,它的代表人物是畢昇的話,那么從鉛活字印刷到電子排版印刷就是第二次革命,說它的代表人物是王選也不是夸張的了。”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1500多家報社全部采用了激光照排系統,重點書刊印刷廠全部采用了國產激光照排系統。我國印刷業終于甩掉了鉛字,告別了整整一個時代。
“我們只用了5年時間就基本實現了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中國報紙印刷業。1988年,中國報紙印刷業的工藝與國際上的先進水平相比,至少落后30年。然而至1993年末,我們就基本上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平,與最先進的水平相比,最多不會差5年。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