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票的發展史
2009-09-20 22:53 來源:我要印 責編:涂運
- 摘要:
- 中國在清光緒四年六月(公元 1878年7月)開始發行郵票。第一套郵票共三種,圖案是一條五爪大龍,它在清代是皇權的象征,具有國徽的性質。這套郵票通稱為“大龍郵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于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制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云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的象,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于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于1883年發行.紙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
中國在清光緒四年六月(公元 1878年7月)開始發行郵票。第一套郵票共三種,圖案是一條五爪大龍,它在清代是皇權的象征,具有國徽的性質。這套郵票通稱為“大龍郵票”。1888年,臺灣設立文報總局,在其頒布的中,首次出現“郵票”二字?偩钟“l了兩聯單式的臺灣郵票,用以在傳遞公文中分清職責和傳遞時間,官用的稱“郵票”,民用的稱“商票”,但這里所說的郵票與現在的意義不同。在我國郵政史上,正式使用“郵票”一詞從1899年開始的,這時郵政匯總已開辦,郵政業務擴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1912年,我國發行的“光復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1896年決定開辦大清郵政。1897年初,清政府決定將海關兼辦郵政時期發行的郵票和清代紅色印花稅票加字改值暫作郵票使用。同年8月,大清郵政首次正式發行成套普通郵票,全套共12種,圖案為蟠龍、鯉魚、飛雁,面值最低為半分,最高為5元。中華民國成立初期,暫將大清郵政1901年第三次發行的無水印蟠龍、鯉魚、飛雁圖郵票加蓋“中華民國”字樣(全套15種),于1912年3月起陸續發行。同年 11月又發行主圖為孫中山像的“中華民國光復紀念”郵票和主圖為袁世凱像的“中華民國共和紀念”郵票各一套,每套各有12種。兩套郵票面值相同,最低1分,最高5元。1913年5月,發行中華民國第一套普通郵票,圖案有三種:面值半分至10分的為帆船圖,15~50分的為農民收稻圖,1~10元的為北京國子監大成門牌樓(通稱“宮門”)圖。從1878年開始有中國郵票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共發行郵票400余套,2000多種。1930年,贛西南革命根據地設立了郵政總局,發行“贛西南赤色郵政”郵票,已發現三種,面值為1分、3分、8分,這是現知中國人民革命政權最早發行的郵票。中國人民革命政權發行郵票分三個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發行郵票的單位有175個,發行了2200多種郵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0月8日發行了第一套郵票,即“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全套4種。自此至1984年底,共發行各種郵票 502套(包括加蓋“中國人民郵政”字樣的中華郵政郵票10套),2091種,小型張33張,小本票11本。郵票面值從半分到20元共30余種,其中以4分、8分的發行量最多。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 《會徽、吉祥物福娃》 郵票 (中國國家郵政局限量發行)the 2008 BeiJing 29th Olympic games 《emblem,the mascots-five fuwa》stamps(limited issued by China Stamp State Post Bureau ) 郵票名稱:29屆奧運會會徽和吉祥物 name :the 29th Olympic games emblem and mascots。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