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刷史研究奠基人——張秀民
2009-09-18 18:34 來源:我要印 喻小嘜整理 責編:喻小嘜
中國印刷史研究奠基人 張秀民
一、生平簡介
張秀民(1908-2006),中國目錄學家、印刷史專家。譜名榮章,字滌瞻,浙江嵊州市嵊縣崇仁鎮人。生于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陰歷十二月初八日,先祖自南宋初以來即世居嵊西永富鄉(今改升高鄉)廿八都村。1931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國學系,同年進入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北京圖書館),直到1971年,從事圖書館工作40年。曾任北平圖書館索引股股長,較早在該館開展目錄參考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北京圖書館參考研究組組長、副研究員。曾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印刷技術協會名譽理事。早年有感于中國印刷史研究由外國人代庖,深以為恥,立志寫出中國印刷史著作。他利用圖書館的豐富資料,長期從事印刷史研究,著有《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1958)《活字印刷史話》(1963)《中國印刷史》(1989,獲中國科技史榮譽獎、中國印刷技術協會首屆畢獎),編有《(北京圖書館)館藏中國醫藥書目》、《(北京圖書館)館藏邊疆書目》、《太平天國資料目錄》(與人合編)等目錄數十種。2006年12月24日,先生逝世。
二、學術生涯
張秀民先生六歲入學,高中畢業被廈門大學錄取,就讀文學院國學系。其間學習諸子文章詩詞散文音韻學及多種語言。后修《漢書·藝文志》,從此對于目錄學發生興趣,涉獵有關版本目錄的書,在校期間發表論文《評四庫總目史部目錄類及子部雜家類》及《宋槧本與搖床本》,畢業論文為《宋活字版考》。后蒙李雁晴老師推薦,于國立北平圖書館任職,1931年7月3日報到后,先被分配在中文編目組專編古書,至抗日戰爭爆發,袁館長鑒于館中只有卡片目錄,而無書本目錄,萬一發生事故,難以補救,于是發動全館力量編輯書本目錄。張秀民先生負責“史乘類”,譚新嘉先生故后,又分擔其別集部分。
印刷初進館時,張先生讀向達先生譯美國卡特教授《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數章,所獲頗豐,但有感于書“惟出于外人之手,繁征博引,而未能探其根源。且印刷術為我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對人類社會產生無比深遠的影響,而印刷史由外人代庖,心實恥之。”乃立志要寫出一部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印刷史》。故廣為收集有關板本印刷的資料,寫成大小筆記約七十本。包括《宋版書經眼錄》二冊,《宋刻工名錄》二冊,先后用二年多時間,遍閱館藏宋板書及所有明嘉靖重抄《永樂大典》殘本二百余冊(有部分照片復制本)。
印刷后日本人用退還庚子賠款,在北平設立東方文化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邀請北平學人教授撰寫提要,稿酬從豐,張先生認為為日本人做事可恥,拒絕了邀請。“九·一八”、“七七” 事變后,先生痛感國家危亡,認為“平昔所從事的版本目錄只是書皮之學,對國家興亡,并無實際用處。于是決心拋棄,改弦易轍,開始研究安南史。”
印刷抗戰后,圖書館員陸續復職。張秀民先生被提升為索引股股長。解放后,館名改稱為“國立北京圖書館”,為紀念太平天國起義,館辦展覽,張先生與王會庵同志編成《太平天國資料目錄》及中國近史資料叢刊第三種《太平天國》八冊,先后出版。
印刷1952年10月,館內舉辦中國印本書籍展覽會,張秀民先生負責撰寫介紹,遂草就《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對亞州各國的影響》,刊于《光明日報》,后被《文物參考資料》轉載,得到騰沖李根源先生嘉許,以為可以傳世。于是張先生把棄置多年的版本目錄重新撿起,加以擴充,成為《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一書,195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再版。日本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神田喜一郎博士見到該書后,以為這是“一部真摯誠懇的好書”,囑廣山秀則先生譯成日文,于1960年(昭和三十五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一時日本、蘇聯、美國刊物上有書評介紹或報導。1977年日本藪內清教授譯注卡特書,張先生的著作及有關木活字、銅活字的論述被多次引用。李書華先生1962年于香港出版《中國印刷術起源》一書,大部分引用卡特及張先生著作中的資料。1981年6月10日王益同志在《印刷戰線》上對張先生的著作評介說到:“(《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提出了不少獨創的見解,發掘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成為研究中國印刷術發明史的最權威的一部著作。”有的大學圖書館學系或以此為課本。
印刷1953年,北京圖書館成立參考研究組,張先生任組長,在此期間,越南史學家陳文玾、明崢、陳輝僚、鄧泰梅,柬埔寨李添丁及英國李約瑟博士先后到館查閱資料,均由張先生負責接待解答。1958年左右,北京圖書館代表中國參加德國萊比錫國際書籍展覽會,張秀民先生負責挑選古代書籍及各種書籍裝訂,提交展覽。榮獲金牌獎。
印刷1961年前后,吳晗先生發起編寫《中國歷史小叢書》,張先生應邀撰寫了《活字印刷史話》,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收入其中。1987年再次收入中華書局《古代文化專題史》中。
印刷文化大革命中,張先生被批斗,個人多年積累的書刊資料也損失很大。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寧文化部“五七”干校勞動約一年余,1971年申請退休,打算在兩三年內完成印刷史一書,專心收集補充中國印刷史方面的資料。
印刷1972-1979年,張先生先后訪問了泉州古剎開元寺,福州閩王祠、寧波天一閣、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省館等地,閱覽各種古書,1981年,張先生在《圖書館研究與工作》上發表《南朝鮮發現的佛經為唐朝印本說》一文,在學術界有重大影響。1981年至1984年,張先生每年至杭州浙江省館閱覽撰述,邊改邊寫,又增又刪,如明藩府本即先后改寫六七次。老家冬日室內無火,零下二、三度,成為名副其實的寒舍,冷氣侵人,手生凍瘡。夏日酷暑三十七八度,汗水沾背。在這樣困難艱苦的條件下,張先生仍堅持寫作,廢寢忘食,勞神苦思。張先生的老母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再囑咐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呢?此書寫好不要再寫別的書了。”先生本擬在老母親生前出版《中國印刷史》,不料老母親于1983年4月7日去世。這成為張先生心中永久的痛!而對張先生來說,寫作最困難的是鄉間無參考書,連人名地名大辭典也要到縣城去借。有時步行至崇仁中學,借《明史》、《文物》雜志,所以只有就手頭所存七十本筆記加以整理,寫出初稿,請妹妹全瑛謄清。這部書完稿時,總約有五十四萬字,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印刷《中國印刷史》出版后,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和肯定。錢存訓博士在這部書的《序》中寫道:“張秀民先生新作《中國印刷史》的出版,不僅在這一專題的領域中,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彌補了這一方面的缺失,即對中國文化史和科技史的研究和了解上,也增加了一節重要的篇章。”又說,“(這部著作)不僅內容充實,數量可觀,而分析詳明,結構嚴謹,見解獨到,尤為其文章的特色”,稱此書“將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在中國文化史上將產生深遠的影響。1987年,由于在研究中國印刷史上的突出貢獻,張先生獲得首屆“畢升獎”。同年,并獲得“首屆森澤信夫印刷技術獎”。
印刷解放前,張先生有感于國人對越南史地多不了解,曾以十余年之力就北圖藏書輯錄成《安南內屬時期職官表》與《安南內屬時期名宦傳》兩稿。蒙史學界前輩張星烺(亮塵)、王桐齡(嶧山)先生賜序,張先生稱后者“可作一劑愛國藥”。1990年《安南內屬時期名宦傳》以《立功安南偉人傳》為題,由臺北王朝出版社出版。
印刷1992年,張先生著《中越關系史論文集》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印刷1998年,先生與外甥韓琦博士合著《中國活字印刷史》,分章撰著,增訂近一二十年發現的新史料,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