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讀書究竟有何“用”?
2009-04-23 11: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編:任偉
【編者按:由重慶上萬應屆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而引發的“新讀書無用論”的激辯尚未消停,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文化界又將讀書置換進國際大環境,呼吁閱讀是提升民族素質之精要】
【中華印刷包裝網】誠然,這兩種不同語境下的“讀書”,意義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倘若國人對讀書之于自身的意義尚存疑義,又如何寄希望于以讀書改變民族命運?
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的圖書閱讀率已從1999年的60.4%下降至2007年的34%。2007年,我國人均購書量不足5本,且其中八成是課本教材。國人讀書量的連年下滑已成不爭的事實,但其背后的根本動因在哪里?
網絡閱讀率的逐年攀升,否定了現代生活的緊張使民眾“無暇閱讀”的假定;新媒體的興起對大眾關注點的分散,以及出版物質量的良莠不齊亦只能是“外因”。究其根本,或許仍在我們讀書目的的扭曲——“功利性閱讀”。
早在上世紀初就有學者斥責功利性閱讀,“借讀書之名,取利祿之實,皆非讀書本旨”。在功利心的主導下,讀書并非因為“開卷有益”,而是汲汲于“經世致用”,為稻粱謀。如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讀了書仍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及其家長轉而投身“讀書無用”的偏激思潮中似乎便不難理解了。
與幾十年前的“知識越多越反動”相比,如今生發的“新讀書無用論”同樣令人心生寒意。讀書究竟有何用?
“學而優則仕”是不少中國文人自古抱定的信念,讀書不僅為“修身”、“齊家”,更為了“治國”、“平天下”。這種思想的產生與我國古代的文人治國理念緊密相關?婆e制度在墮入八股沉疴之前,的確起著鼓勵人讀書的重要作用,然而也給不少人的“讀書”壓上了功利的重擔。
受著“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的鼓舞,我們的老師才會沒收學生的“閑書”。相比于沉重的課業,我們倡導的讀書是有界限的——僅限于教科書與教輔書。然而正是這種讀書模式抹殺了人們真正的閱讀興趣,造就了功利性閱讀與碎片化閱讀。學生時代,我們從課本中讀到的大部分是原著的片段一隅;而到了需要獨立做學問、搞研究時,也只是習慣性地搜索出最為“切題”的碎片加以引用。如此循環往復,閱讀只能淪為“謀利祿”的工具而失其真味。
“腹有詩書氣自華”,學富五車不是為了談話時引經據典賣弄才學,也不是為了換得一紙文憑作利祿捷徑,而是看重其對個人心靈的陶冶,如朱熹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書籍是一泓浸潤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絕方能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目光高遠,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剔除閱讀背后的雜念,使讀書成為一種心靈的需要、精神的渴求。五柳先生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行雖未至,心向往之。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